聯絡我們

推動教會祈禱會之我見(二)

年份: 2016

作者: 羅旭生

前言

    一間健康堂會必定成長。在健康教會,禱告是它的生命組織及細胞。筆者主要在下文分享的進路並非建議甚麼推動禱告的事項,反而想分享一個期盼,一個進路──禱告成了教會細胞。

    一般而言,播道堂會在禱告方面差點兒「失落」──在不少堂會,禱告成了可有可無的事工。本文從兩方面述說:其一,為甚麼會變成這景況?其二,最重要的是,下一步我們應該怎麼樣走?

    筆者先自問一條問題:「我作為傳道人,我看重禱告嗎?」‘Monkey see , monkey do .’猴子會模仿人的動作而做; 即是傳道同工看重的,會眾多少也會被感染到。會不會禱告成了其中一個小事工,可能成了習慣上一個宗教活動,因循地在某時段開一個祈禱會?牧者怎看禱告?至於會眾呢,覺得禱告效果不彰?

     我們一定耍扭轉以上對禱告的傳統思維!牧者先要認為禱告是教會生命和血液,缺了此環,缺了與神接軌,缺了禱告爭戰,任何事工就成了宗教活動,這些事工就未必是神所悅納的。

筆者曾經 (或者可以說是將會)如此:

    在事奉的教會,改變自己,改變他人思維──禱告是教會必要的一環,缺了此,像空槍上戰場。血肉之驅怎麼樣能與魔鬼及黑暗團體爭戰?筆者會透過不同渠道,包括門訓時間、講道、專題週、家書、禱告會……等,傳遞一信息──禱告是教會生命和血液,並不是其中一事工。

在禱告大氣候改變外,在細節上破框。筆者舉一些例子:

1.     團契前有禱告會;小組後總有代禱時間,筆者偶爾改為用圓桌式禱告 ( 註:每人有一紙條,寫上最感恩或最扎心的事,開始向右邊一位傳此紙條,右邊肢體為此事項禱告。半分鐘後,再向右傳一位,直至最後此紙條回到自己手上為止。)

2.     禱告方式可以兩人一組、可以多人一組;可以出聲代禱,可以一起站起來默默為某人代禱;可以一次只為一人分享代禱……千變萬化。

3.     禱告會模式可以多樣化:有敬拜、有認罪、有二人有跪在地上有圍圈;有漣漪式禱告,有啟應式,有接龍式……

4.     禱告時間不一定只是平日晚上或星期日正規時間,也可考慮清晨五時三十分禱告會,門訓禱告會,通宵禱告會……

  1. 教牧可以請會眾把自己未信主家人寫出,堂會同工禱告會為他們禱告。用禱告服事會眾。
  1. 鼓勵團契一帶一或整組一起吃完飯來禱告會。
  1. 組織禱告小組,他們自行約定禱告時間;成立禱告團契,負責推動教會禱告。
  1. 另外,領袖帶弟兄姊妹去參觀禱告火熱的教會,把禱告的見證互相傳遞……

總之,勿單一化,用盡任何可行方式,使禱告更靈活,更多人參與,成為教會生活必要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