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古經今釋-處境與釋經 (上)

年份: 2010前

作者: 講員:鮑維均博士   整理:孫小慧

普遍人對背景有兩種看法,一是似乎《聖經》背景與查經沒有直接關係,另一種認為背景不重要,唯獨《聖經》,只有《聖經》才重要。
許多時我們以為將一段經文簡略概括就是解釋了一段經文,但每段經都有特別的處境,若不明白處境,就不會明白經文的意思。今日我們講背景或處境,不是將其看為高於釋經,而是認同《聖經》的權威,又忠心地解釋《聖經》,要明白當時不同的處境,以致可以正確面對釋經的問題。

一.詮釋者的責任
1.文本與意義
雖然我們說福音書是神的說話、神所默示、無上權威、無誤的,但我們很容易利用福音書重構耶穌生平,以為重構了耶穌生平就不用再看福音書,故很多時我們只記得耶穌曾做過甚麼事,但卻記不起記載在那卷福音書。這並不表示我們要背誦所有福音書,而是我們要明白,為何某卷福音書的作者為何在那裏提起耶穌生平的這件事,又為何不提及某件事?這是著重文本的看聖經方法,不必一開始越過文本去看歷史事實。當然我們肯定文本與歷史事實有絕對性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但既然文本是聖靈所默示的,是我們的權威,我們就依靠文本去明白聖經。
2.背景與處境
一提到背景,好像與文本分割,例如說我的背景是香港人,與我的處境是香港人,有不同的意思,處境是我滲入香港,與香港一齊發展,一齊去製造意義的。我們看《聖經》也是一樣,《聖經》不是真空造成,是在一個現實的情況下寫成,我們要明白《聖經》,就要明白處境。
3.處境與詮釋可能性
一個句字若脫離了處境,差不多可以說是無意義的。《聖經》中許多句子是我們必須明白處境,才能明白文本的意思。或有人說我已熟悉整本《聖經》,不必去理解背景來明白《聖經》,其實這也有一個處境,你是用一個不知的處境去解釋《聖經》。中國人與西方人看《聖經》的眼光會不同,若我們不知自己是中國人,以為自己是用一種中立的眼光去看《聖經》,這樣對《聖經》不公平。

二.歷史處境
1.希羅歷史
啟示錄四章11節:「我們的主,我們的神」。啟示錄約在主後九十多年寫成,當時的羅馬王是多米田,他要求人民稱他為「我的主、我的神」。所以當作者寫「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讀者會疑問作者所說的是否多米田?我們教會受到逼迫,是誰在掌權呢?是否羅馬王帝掌權?但作者再說:「因為你創造萬物,並且萬民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讀者才明白原來說的是真正掌權的是耶穌基督自己。用同一句子,但互調使用,若明白背景,就會發現這句說話的震撼性,縱然教會受害,縱然在人的眼光中是羅馬帝國掌權,但作者告訴讀者,真正掌權的是耶穌基督,不是那個多米田,若明白希羅背景就會明白這說話的震撼性。
2.猶太歷史
我們要明白舊約《聖經》,以幫助我們去明白新約《聖經》,這也是猶太歷史重要部份。舉一例子,使徒行傳八章4-5節:「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認識歷史的西方批判學者告訴我們,路加弄錯了,因為當時已沒有一個城巿名叫撒瑪利亞城,該城已改了名字。又使徒行傳一章8節會令人產生一些疑問,為何這幾個句子不太平衡,「你們去耶路撒冷」,是一個城巿,「去猶大和撒撒瑪利亞」,是兩個地區,「直至地極」,根據以賽亞書是指外邦人。為何耶穌在此命令門徒,此命令是如此奇怪:一個城巿、兩個地區、一種人種。若認識《聖經》,特別是以賽亞書就會明白,這裏是說救恩歷史完成的三部曲。在以賽亞書四十章說出,末世時福音先去到耶路撒冷,跟著猶太和撒瑪利亞會復合,神的子民重新建立,隨後福音才可以去到地極。所以這裏作者刻意說一個已改名的撒瑪利亞城,來形容一個福音進程,是在說末世時福音如何擴充及臨格大地,令每一個人也能見到福音,所以若我們了解猶太背景就不會懷疑路加是否弄錯了。
3.群體處境
在保羅書信中,有一段令人疑惑的經文,是哥林多前書七章26節:「因現今的艱難,據我看來,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保羅好像強調不結婚比結婚更好,我們要嘗試明白甚麼是「現今艱難」,才能完全理解第七章。這是群體處境問題,若了解當時哥林多教會的處境,如何影響保羅要寫這段書信,可幫助我們嘗試明白這段《聖經》。

三.    文學處境
1.文學體裁的定義
文學體裁的定義是「作者與讀者(或聽眾)的一個合約」。就像一句說話在不同的報章出現,有不同的反應,每一個文體令我們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我們知道當中的合約,在合約底下去解釋經文,若不明白合約,就不明白應如何看《聖經》。
2.書本文體
體裁有兩種,一是整卷書的體裁,另一是個別經文的體裁。兩種體裁同樣重要,以《啟示錄》作例子,若我們明白體裁,立即會明白啟示錄部份的信息和內容。
 a.啟示文學
啟示錄一章1節:「耶穌基督的啟示……」作者似乎將啟示錄和兩約中間及當時猶太文學放在一起,稱為啟示文學。一章3節:「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作者說出這不單是啟示,更是一種預言,是先知性的經文。4-6節:「約翰寫信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我們若熟悉保羅書信,就知道作者在寫書信。為何一卷書同時是啟示文學、先知的說話,又是書信,有何重要性呢?
啟示不一定是說及將來,現在發生的事情也是啟示,例如約伯記的事件,背後是撒但與神正在展開某場戰爭,原來我們的回應很重要,地上的回應能影響耶和華的尊嚴。讓我們知道在這種表面的現實外,真正的掌權是誰。啟示文學帶來的安慰就不是片面的,而是我們知道誰在掌權,就不需要擔心。
認識啟示錄是啟示文體很重要,其中一個重要性是啟示文學可以應用的。在文體、處境、內容的迫切性,都讓我們看到整本啟示錄是現今教會及古代教會可以應用的。
 b.先知文學
我們說啟示錄是先知書,其中很重要的是:沒有神的工作就沒有先知。先知書與啟示文學有類似作用,先知書不是為令我們感到好奇,或讓我們的好奇感得到滿足。它說及將來的事往往有一目的,是為警告我們今天怎樣生活。啟示錄是一本先知書,啟示錄挑戰我們的靈命,在接著的二、三、四章也是告訴我們今日應如何生活。
 c.書信文學
第4節強調說啟示錄是書信,書信是直接解釋當時教會的需要,直接應用和討論當時的處境,如何幫助我們明白《聖經》。
3.個別經文形式
 a宮廷景象
啟示錄中作者上到天上看到甚麼的景象呢?四章2節:「我立刻被聖靈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其後經文不斷提及「寶座」,第五章也是提及寶座。假設啟示錄時代教會正受苦難,迫切需要神的說話,為何約翰會寫一卷如此抽象的書信給信徒呢?當時的教會一看到寶座會想到逼迫他們的多米田,他們看見坐在寶座的就是敵對者,就是撒但。但約翰告訴他們,坐在寶座的不是多米田,不是撒但,而是耶和華。在苦難中我們必須知道創造者是坐在寶座那一位。四章3至11節一直描寫宮廷景象,是當時的人所認識的景象,作者用他們熟悉的手法,告訴他們:「你以為坐在宮廷的是多米田,其實是耶和華。」
 b.詔書
從第一章中我們知道整卷啟示錄是一卷書信,但第二、三章是否七封信呢?第二章1節:「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原文只是「你要寫給以弗所教會」。二章1節:「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說。」一開始就認定作者的身分和地位象徵。第2節:「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我知道」是七封書信也有強調的。跟著的是內容有讚有彈,最後以警告結束,若研究文學體裁,最近似的是七封聖旨。在羅馬帝國寫信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官,羅馬帝國維繫整個國家的平安,不是靠軍隊,是靠寫信官,將書信達到不同地區,讓該區人民知道,中央也知道不同地區發生的事情,作用是恐嚇,令臣民順服,若不改善,中央就要來消滅。啟示錄第二、三章也是如此作用,每一封書信的中心是「我知道」,當時作者說了一個聖旨:「我知道你發生甚麼事,所以你要悔改。」在第二、三章我們看到很多背景,即耶和華知道每一個地方的屬靈情況,所以我們在神面前要自責,要小心行事,這與四、五章的關係是,四章告訴我們宮廷上有一皇帝,第五章指出皇帝是耶穌,第二、三章正是說耶穌是皇帝,他所頒的聖旨是我們需要留意的。
不明白體裁就會誤解七封書信的意思,最少不能完全明白七封書信的意思,這是文學體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