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世代,許多人認為別人對我好是必然的,但我則不需要一定或不會回饋別人的好意,對別人好不是必然的態度。但進到聖靈果子中的「良善」,就真是一個人與人相處的挑戰。「良善」可以用作善行,對人善良,做好的和善的事,無虧地、持續地對別人好,卻不在乎對方有否回應,這實在不容易。但筆者感恩的是,在人生中曾遇見好幾位良善的醫生,他們除了在疾病中帶給病人醫療上的幫助,更重要是病人因着得到他們良善的照顧,而產生醫治以外的安慰、鼓勵、關懷、支持、感到有價值等。
猶記得有一次在九零至九二年間,我得了一個慢性咽喉炎,失去了聲音,正感到不知怎麼辦的時候,老師給我介紹了一位耳鼻喉專科醫生。第一次去看醫生時,這位醫生對病人的態度實在感動了我,當我推門進入他的診症室,他馬上走到門口來,邀請我坐下,因他的診症室很大,不只有一張椅子,他很關懷地邀請我坐在他前面的那張椅子。及後的兩年,我為此病覆診二、三十次,但他每一次都會走到房門來迎接我坐下,細心了解我的病情。當時醫生已五十來,歲比我的父母還年長,面前的病人比他的女兒還年輕,而最重要的是兩年來他從沒有收取我診金,因當年我還在神學院進修,老師就是知道我的經濟不能應付這個疾病的開支,所以介紹這位醫生幫助我。
我記得第二次看病時的一段對話:「醫生上次你沒有收我的診金,我本想不再來,但老師提醒我要盡快醫好這個病,所以我再來,但我沒有能力現在付我的診金。」當時我提出暫時用記賬方式,以便日後再補付診金。可是醫生的回應使我感動,他講及十多年前往宣教,但在工場上不能適應,最終回港繼續當醫生。而今天神藉他的專業來照顧一位神學生,預備她日後的事奉,也就是服事神。他叮囑我努力學習,好好照顧自己,日後盡力事奉,便是他最大的回饋。就此我就一直接受他無條件的醫療幫助,每次得到上賓式的禮待,至病情完全康復。他的叮囑及對人的良善,就好像一支強心針,鼓勵我當時的學習,同時也成為這十多年事奉的助力。每次想起醫生對我的良善時,我就好想學效他,以耶穌的愛去關懷有需要的人,堅守一個良善待人的心志,以至每位出現在我面前的人,都能得到良善的、好的對待,以至這良善可以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