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中年弟兄在談論教青年人牧養的事情時,弟兄埋怨說教會對我們中年人的關顧工作實在不足。他還認為現時投放在青年人的資源已經不少,但人數的增長仍然停滯,而且流失量亦大,參加教會事奉的又只是寥寥無幾,實在懷疑教會投放資源在青年人工作的方向是否正確。
我們可能對上述的一番說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的確弟兄所說的是現實的一部份,但用會友及事奉人數的增長,作判別教會牧養的方向是否正確,則太簡化了教會牧養所需關注的考慮。
首先,就牧養對象而言,中年弟兄確實說出了現時許多牧者面對的困難。一方面中年弟兄往往是教會的中流砥柱,教會各樣事情得靠賴他們的投入才能推行,另一方面,他們在職場上又正是事業有成的階段。牧養中年弟兄時,除受到了時間限制外,形式及焦點也是值得深思。我那位中年弟兄埋怨的也許就是教會未能回應中年人在被關顧上的各樣需要。他期望教會可以作出一些回應,其一是精簡教會架構,減少冗長會議,讓信徒騰出時間在家人相處、信徒相交及服侍有需要的群體上。因職場的壓力及扭曲的市場價值觀、信徒容易埋首於追逐世俗成功,因此牧養的方向可以是以簡樸生活的操練、特別在聖經話語智慧的學習,協助中年人用成熟的靈命去面對身心的變化。有時牧者或弟兄互相到辦公的地方一起午膳交通祈禱,最令他感到有支持。另外,他認為建立男士小組,需要時邀請有認受性的外來關顧教牧以補教會關顧人員不足,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案,可讓中年弟兄有不同的造就。我也十分認同他的見解。
弟兄的一番話亦引發了另一議題,就是分齡(或作牧區)牧養。分齡牧養就是如何培育不同年齡階段的肢體,包括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夫婦及長者。保羅在以弗所書中曾以信徒的角色與家庭各人身分,教導作妻子的、作丈夫的、作兒女的及作父母的不同群體。試從青少年作為一個牧區來看,青少年受媒介影響,活在虛擬的世界之中。成長中有著不同的挫折但卻沒有面對失敗的支援,因此形成強示的無能感,令他們缺乏歸屬感,對學校、教會和社會都不感興趣,有人形容這是“Hea”的一代,因此教會中青少年信主的人數多,但流失量也大。所以牧養的形式是否會較重感性的體驗,與他們一起玩樂運動,要以流行音樂及媒介吸引他們 ,教會按年齡分青年崇拜和成人祟拜,還尋找外援導師或是聘請專家協助門徒訓練。分齡牧養是實際考慮他們需要而作出的回應,如同考慮中年人的需要一樣。但以比牧養形式的引申會否使整體教會有著不同肢體的需要而引起矛盾呢?我相信教會是會儘量去取得平衡。但我認為分齡牧養還需加上跨代(或跨牧區)牧養。就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四章14-16節中提到:「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 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所以我求你們效法我」。保羅向提摩太更是如同父子一般作出教誨。青年人在心底裡是極渴望有師傅的,好讓他們有好榜樣作依循,又有個人的關顧。我的教會中,就有青年人關顧計劃,讓兒女己經長大的夫婦以一對一形式主動關懷教會中的年青人。亦有以小組形式由成熟的長執夫婦帶領新婚的年青夫婦,分亨在基督化家庭中夫婦相處之道。 教會的文化承傳,無論是青少年人、新婚的、初為人父母的,都要有上一代、牧者、長者、父母的承傳和關心,以生命影響生命。
還有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教會中還有未婚的、年長的、甚或是身體及生活上遇上各種困難的肢體,我們更應不分齡,不分背景的去關心和提供協助,這樣的圖畫更見美麗。
「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 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 林前十二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