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從恩慈看生命轉化

年份: 2013

作者: 張凌峰 (宣道會北角堂會友)

聖經中所指的「恩慈」,普遍解作一種主動的愛,是指我們因著體貼、憐恤、顧念對方的心,所帶出來的親切、仁慈、和藹、殷勤等舉動。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論到─「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就是指出愛應同時包含被動和主動兩個特質,忍耐是被動的,接納與包容對方的行為,而同時聖經所教導的愛是同時要包含上述的主動行為,兩者並存,才稱得上一種完全的愛。

記得在參與老人服務的最初,神曾經讓我遇上了一位婆婆,使我在從服侍她的過程中明白如何在生命中行出「恩慈」這種主動顧念對方需要的愛。表面上婆婆是個三代同堂,未愁晚年孤獨的老人家,但實際上,老人家早就被兒子一家疏離,同一屋簷下婆婆卻像是一個互不相干的租客,媳婦買來的洗衣機就是不准婆婆用,不論寒暑婆婆都要就要每天用手洗衣服;兒子亦從不會為婆婆預備食物,婆婆每日只能用自己房間中的電飯煲為自己預備簡單的飯菜。其實婆婆為自己打點生活的能力相當有限,粗勞的生活,令本來已患有心臟病、糖尿痛、血壓高等長期病患的她,身體狀況變得更壞,經常出入急症室。面對如此苛刻的對待,婆婆從沒有介懷,口中亦從未向社工說過一句埋怨兒子的話,事情連女兒都看不過眼想接她同住,但她仍是只有忍耐而沒有想過離開。當大家都不明白為婆婆為何而啞忍的時候,對她而言其實是出於主動的選擇,全都因為她顧念孩子的需要,希望為因患有長期病患而失去工作能力的兒子保住一個公屋單位;為兒子在早出晚歸工作的太太面前保留一點面子。基督對我們的愛同樣充滿恩慈,主耶穌降生世上,從未行過一件壞事卻被判與真正的罪犯同釘十架,十架路上雖然受盡士兵的侮辱,但仍然因為愛人的緣故,最終甘願死在十架上,用自己的血拯救世人。

神叫我從婆婆的身上看見的,還有行恩慈的祕訣。認識婆婆的時候,我剛剛經歷了十年工作中最大的「滑鐵盧」,一場辦公室風暴令我受盡不公義的對待,雖然最後神應允了我的禱告,把我從困難中拯救出來,甚至給予我一個比原本的還要好的工作環境,但陰霾仍然一直纏繞着我。於是我一直向神求賜我有恩慈,不但包容別人在自己身上的過犯,還得要主動寬恕別人的惡,因為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令自己得釋懷,然而我一直也辦不到。直到遇上了婆婆,我才領悟到要培育恩慈原來有一個要訣,就是不求自己心中主觀的公義。試問婆婆供書教學把兒子撫育成人但最後兒子卻毫不顧念她,這公義嗎?然而眼前被主觀的公義遮蔽的人,就如婆婆的女兒和每一個接觸過婆婆的社工,只會勸婆婆放棄、離開、多求自己的益處,惟有是沒有計較的婆婆才能留下來繼續用愛守護自己的兒子。過去的我在處事上太過講求主觀的公義,希望自己對公義的衡量得到認同,幾乎想神為我宣告對方的錯,然後才去寬恕對方的「過犯」,但試問寬恕一個多過犯的人易,還是過犯較少的人易;愛一個罪人易,還是一個無罪的人易?我終於明白要釋懷則要先寬恕別人,要寬恕別人就要有恩慈,要恩慈其中一個要訣便先要放下主觀的公義。審判公義的權柄在上帝的手裏,唯有放下追求個人公義的私心才能結出恩慈的果子,令愛心得以完全。

讓恩慈使我們的生命得到轉化是甚麼呢?單單就是主動供應別人嗎?心理學家艾理克森歸納出人生八個階段的成長目標,老年人希望以整合自己一生人的成就為人生最後的目標,婆婆一生最大的產業相信就是她的兒子,風燭殘年,疲乏的身軀也許不能再為兒子在物質上帶來了甚麼,但恩慈卻令婆婆在人生最後的道路上仍以愛成就兒子的生命,最終使自己生命得到成全,不致遺憾。而在我身上,恩慈的注入,令我學懂寬恕,心靈得到釋放。上帝要讓我們生命結出恩慈的果子,不但沒有因為主動供應而令我們白白失去或是犠牲甚麼,乃是要我們更明白衪的愛,並且從中令我們得的更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