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從寬夸倫牧師於1888年開始第一個基址算起,有120多年歷史;由1937年在香港設立首間堂會「太子堂」(「天泉堂」的前身)起至2010年,播道會在港就有七十三年的歷史了。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在港七十多年歷史裏,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播道會在華之事工受到莫大之影響和阻礙,有不少播道會會友逃難到香港,於1937年在太子道建立了太子堂(即今日的天泉堂),牧養在港的信徒,並向香港的同胞傳福音。
1939年,廣州聖經學院亦遷至香港,在侯王道復課,那亦是侯王堂(即今日的恩泉堂)的基址(於1940年成立)。
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本會於粵省各支堂宣告與本會「脫離關係」,另組「播道會番(番禺)、增(增城)、穗(廣州)區聯會」,完全負責粵省之一切事工。本會遂致力於在港之發展,而總會亦於1949年7月南遷香港。
1949年來港初期,總會沒有自己的會址,主要是借用屬下堂會或機構作辦公或開會之用。總會、美國播道會西差會及聖經學院積極為主作見證,透過慈惠工作,關懷有需要的人,又積極佈道植堂。
建立的堂會計有道真堂(1950年)、活泉堂(1951年)、靈泉堂(1953年)及福泉堂(1956年)。
1954年,中美兩會訂下「瞭解公約」,訂明由華人擔任主要的領導職位,自此進入一段領袖交替時期,漸漸由外國同工領導轉為由華人領導。
總會開設孤兒院(兒童之家)(1956年),創辦兒童福音雜誌(兒童之友)(1955年)。
1956-1968年,植堂工作放緩,六間堂會積極佈道及栽培信徒,發展團契、主日學及令會工作。又藉辦學(小學及幼稚園),辦醫(從診所發展至播道醫院)等慈惠工作領人歸主。
1969-1977,在教會增長之信息激勵,新堂陸續出現。新堂計有甘泉堂(慈雲山青年中心)(1969年)、油麻地道真堂(1971年)、觀塘福音堂(1973年),窩打老道山福音堂(1975年),在短短7年內由6間堂變成10間堂。
自1977年12月,靈泉堂獨力開設分堂掀起堂會(母堂)植立分堂(子堂)之運動,本會植堂工作如雨後春筍,帶領本會進入堂會劇增期。
進入八十年代,因新市鎮的發展促使本會的各項事工快速發展,因而成為本會各堂會的福音據點。
1981-1986年,窩打老道山福音堂在各區開設之7間分堂,其中數間堂會藉社會服務服侍社區。其他堂會亦透過幼兒學校、長者中心及自修中心等建立教會,關懷居民身、心、靈需要。
在這階段,共有19間堂會成立。
1978年10月總會購得土瓜灣浙江街的一個單位作為總會第一個辦事處。又於1987年4月遷往窩打老道冠華園,成為推動九十年代事工和邁向二千運動的重要動力基礎。
1988年,總會傳道部海外傳道組演進為香港差會,以配合差傳工作的發展。
在世界性的福音二千運動的驅使,於1988至1990年的三年間,總會年議會討論及議決以增進一倍半為未來十年之目標,期望在2000年,堂會增長至73間,崇拜人數增至10,000人。截至2000年底,播道會共有堂會47間(自立堂會32間,未自立堂會15間);平均崇拜人數約為8,800人,同工128人。
這階段堂會吸取了植堂的經驗,以差遣數十人甚至百人往植堂,並關注堂會健康。
1994年,出版《播道會教會紀律手冊》,協助堂會挽回失腳肢體,保持教會聖潔。
1995年10月總會遷往尖沙咀金巴利道辦事處。
1999年7月,播道會與宣道會、浸信會三宗派聯合舉辦「聯合聖潔運動」,這是三宗首次舉辦聯合聚會,亦為日後的合作鋪下美好的道路。
植堂數目及速度雖然放緩,但人數卻倍增,相繼出現逾千人的大型教會。截至2010年3月,平均崇拜人數約為21,180人。
堂會更積極以服務回應社會的需要,更有堂會轉向以服事基層為目標。
2001年成功申辦,2006年9月開辦直接資助一條龍中小學──播道書院。
2008年,慶祝成立120週年。
2009年,各堂會為四川大地震籌得300多萬元捐款,通過「醫療關懷」機構,協助當地的災後重建。來自不同的堂會的同工及肢體參與「四川送暖行動」。
2009年,社會服務管理董事會及幼兒學校校董會獨立於慈惠部,分工協助堂會營辦社會服務。
2009年,播道神學院蒙神帶領,購入隔鄰物業擴建學院。
2010年,播道兒童之家「整全生命培育中心大樓」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