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古經今釋-疑團盡釋(下)

年份: 2010前

作者: 講員:鮑會園牧師 整理:孫小慧

     二.《聖經》有關年齡問題

舊約《聖經》裏所提及的人的年齡問題,也有很多問題,有人問人是六千年前被創造的,創造天地是主前四千零四年,加上主耶穌以後的二千年,即是六千年了,現在我們進入第七千年,剛好二零零零年有電腦危機的問題,是否主耶穌再來的日子呢?

《聖經》裏根本沒有講人是甚麼時候被創造的,《聖經》裏有很多地方講人的年歲,若將誰幾時生誰等等數目加起來,豈不就知道人甚麼時候被創造?但若將《聖經》當時的年代都加在一起,仍然沒法計算到確實的年日,因為《聖經》裏記載人的年齡充滿了不符合。我以幾段經文去解釋這個問題,在創世記十一章26節:「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創世記十二章4節:「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創世記十一章32節:「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歲,就死在哈蘭。」他拉七十歲時生亞伯蘭,他拉活了二百零五歲,他拉死後亞伯蘭才去迦南,他拉死時亞伯蘭應有一百三十五歲,但在創世記十二章4節:「……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相差的幾十年去了那裏呢?

再看創世記五章32節:「……挪亞五百歲生了閃、含、雅弗。」閃、含、雅弗是三胞胎嗎?怎麼五百歲同時生了三個兒子?創世記十一章10節:「閃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二年,閃一百歲生了亞法撒。」《聖經》說閃在洪水以後二年生了亞法撒,實際上挪亞生了閃以後,過了洪水,閃起碼在一百歲生亞法撒。亞法撒是在出了方舟後才出生。閃在一百零三歲生亞法撒,實際上在創世記十章22節告訴我們亞法撒不是閃的頭生子,他是第三個兒子,若將整個年份計算一起,會發覺有很多差距。而且《聖經》記載人出生的方法很特別,例如在馬太福音一章記載的家譜,從亞伯拉罕到主耶穌分成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十四代,從亞伯拉罕到大衛有十四代,從大衛到遷至巴比倫的時候,也是十四代,從遷到巴比倫到基督,又是十四代。但實際上統計,特別從亞伯拉罕到大衛不止十四代,起碼十五、六代,把這些數目加在一起,會發現《聖經》有很多前後不符合的地方,換句話就是不能根據《聖經》的記載去計算年代。

過去有幾位學者用很多時間去研究《聖經》的年代,據他們的理論或建議,他們說《聖經》上說及誰生誰的時候,不一定所的是上一個的兒子,可能是幾代前的人所生的,可能是孫子或曾孫,或就算是他的兒子之一,也不一定代表是那個年齡所生的,他的建議說,父親在幾歲生那個兒子,記載父親生兒子的年齡,乃是父親生頭生兒子的年齡,所記載的兒子名字,也不一定是頭生的兒子,乃是在耶穌家譜裏有份的人,例如記載閃生兒子的年齡,可能是生長子以攔的年齡,但在別的地方講出的兒子名字卻是亞法撒,因為亞法撒是基督家譜裏有份的人,故實際上閃生亞法撒是那一年,我們不知道。故此,我們沒可能從耶穌家譜來計算亞當被造的時代,用此來批評《聖經》的對錯就更不合理了。

 

     三.《聖經》裏有關科學的材料

很多人說《聖經》裏充滿科學的錯誤,即是《聖經》上充滿了錯誤。但我們在解釋這些材料前,有幾件事情需要注意的,《聖經》裏的確有些材料與科學有關係,首先要留意的是,《聖經》裏講及科學的材料,都是憑當時的人所觀察得來的材料,他們憑所看見的,就認為是如此,雲充滿了水,就落下雨來,好像水是存在雲當中,像棉花充滿了水一樣,水滿了就落下來了。另一方面,我們要思想《聖經》任何科學材料,應有兩種方法來解釋,一是根據科學的根據來解釋,另一是憑著人所看見的來形容它,例如今早太陽日出是六時,按科學解釋太陽是恆星,是不會移動的,不是太陽昇起來,應說是地球從西向東轉移,所以早上六時就看見太陽。但若這樣寫,沒有多少人能明白,所以報紙也寫日出、日落時間,是否報紙錯誤呢?它只是將一個現象形容出來,今天很多人講話也是用這個方式,《聖經》講話也是用這方式,因《聖經》不是解釋科學理論,只是把觀察到的現象形容出來。

 

今天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是,在《聖經》裏找出很多材料,若合乎科學,就說《聖經》講科學非常正確,若在《聖經》發現一些不合乎科學的材料,或不能用今天科學解釋的材料,就說《聖經》不講科學。另一例子,主耶穌再來時,兩個人在田裏,取去一個,留下一個;兩個人在床上,取去一個,留下一個;兩婦人在推磨時,取去一個,留下一個。你看《聖經》講的科學多正確,地球是圓的,耶穌來的時候,有些地方是半夜,所以兩個人在床上就取去一個,留下一個,有些地方是清早,所以兩個人在推磨時,取去一個留下一個,猶太人都在清早推磨,磨麵。有些地方是中午,所以兩個人在田裏,取去一個留下一個,所以《聖經》很合乎科學。若有別的經文與科學不符合,我們就說《聖經》不說科學,這是完全誤解《聖經》,《聖經》只是把當時所觀察到的情況,按著當時的環境,當時人的認識記載下來。

如果我們對《聖經》有正確的觀念,人認為是錯誤的東西也不會攔阻我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