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忍耐

年份: 2013

作者: 麥文本

欲速則不達

        有一個人看見樹上有一個蝴蝶的繭,裏面的蝴蝶掙扎了很久也未能破繭而出;那個人大發慈心,用較剪將繭剪開,讓蝴蝶可以得到釋放;然而出來的蝴蝶軟弱無力,翅膀張不開,也不能飛。

        原來蝴蝶在繭內掙扎的過程當中,讓身內的液體充滿翅膀,令翅膀強而有力,才可以飛行;但是那一個人好心做了壞事,結果欲速則不達,害了蝴蝶永遠都不能飛,亦不能生存;故此我們處事不能夠操之過急,凡事要耐心等候適當的時間來臨。

        同樣道理,有時候我們會有一些個人理想,然而神好像不聞不問;而當我們在困境中,神亦好像視而不見,究竟神是否看顧我們呢?

        要知道神的道路永遠比我們的高,計劃也永遠比我們的好;神容許挫折和逆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因為祂希望我們在過程中成長;如果我們凡事祈求神干預,可能會產生反效果。此外,神賜給我們的,會比我們所想所求的,無論實質上和時間上都更完美。而「人的盡頭就是神的開始」,所以我們凡事要忍耐,等候神的時間與作為。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還沒有兒女,聖經也沒有記載他求問過神賜他任何子女,似乎他已經接受了沒有子孫延續的事實,準備以一個大馬色人以利以謝作為他的繼承人。所以當神在創世記十五章1節對亞伯拉罕說,要賞賜他子孫的時候,他覺得十分詫異;後來神在十五章5節向他進一步解釋,並應許他的後裔會多如繁星;然而這個預言要亞伯拉罕等候二十五年之後才終於實現。

        因為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遲遲沒有生育,她便心急,沒有求問神,便自己想辦法,將自己的使女許配給亞伯拉罕,生下了以實瑪利,即是亞拉伯人包括巴勒斯坦人的祖先,亦種下了今天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衝突的禍根。

        以上的記載給我們以下的啟示:

  • 就算我們沒有去求,神也會將恩典賜給我們;
  • 而這些恩典是超乎我們所想和所求的;
  • 但是神有祂的時間表和方法;
  • 我們無須替神擔心,亦無須用自己的方法去促成神的計劃;
  • 如果不是神的旨意和計劃,無論我們盡了多少努力,都會徒勞無功;神始終都不會祝福,甚至可能有災難性的結果出現;
  • 神未必會干涉人的計劃和努力,然而人要為他的急躁付出代價;
  • 神是信實的,祂一定會實現祂的應許,所以我們千萬要忍耐,不能心急,就算心急也沒有用。

 

播道書院

        播道書院的成立也見證了神的美意,因回歸和修章的問題,播道會遲遲未能藉辦學去推廣福音。

        遠於1987年的第六十九屆年議會中,眾通過了為百週年紀念興辦學校,後因前途未明朗,而暫緩推行。在1997年,播道會聯會修訂會章,成立了辦學之伏線。最終在2000年1月的年議會特別會員大會中,本會正式立案申請辦學,並完成全份辦學計劃書的「辦學藍圖」,向當時的教育署遞交申請文件。而當時我們的期望,只是一間政府根據「標準」圖則建築的普通校舍。

        然而在交收過程中出現失誤,申辦文件無端遺失;但是我們並沒有忿忿不平地埋怨或者投訴,只是覺得神的時間未曾來到,時機還未成熟,而神要我們耐心等候。

        結果在2001年4月,教育署主動來電約本會,面見審批分配小學校舍委員會,意味着只可能獲分配興辦小學。在5月時,教育署再次約見本會,提出分配將軍澳65區用地開辦「一條龍」形式學校。

        教育署繼而在同年11月至2002年4月進行「非標準」校舍設計比賽,當時有84份設計參賽,最終評審委員會選出現時的美輪美奐設計。

        回想當年,如果在2000年成功申請開辦學校,我們可能只被配給一間「標準」校舍的學校,而因應教改的「新高中課程」,教學上要採取「雙學制」(Double cohorts),會產生不少的困難;順延至2001申請,原來是神的美好旨意安排。

        所以在播道書院的成立,我們見證到神的信實和恩典,遠超過我們的所想所求:
        我們求神賜予聰明智慧,然而神讓我們面臨難題,藉困境培養我們;

        我們求神賜予富貴,然而神給予我們福氣、平安和喜樂;
        我們求神賜予信心,然而神讓我們經歷困難,令我們堅強;
        我們求神賜予愛心,然而神讓我們遇到可恨的人,令我們學習怎樣愛人;       
        我們求神賜予恩典,然而神只給我們機會;
        我們求神賜予忍耐,然而神讓我們遭遇到煩惱的事,令我們學習等候;
        我們求神賜予平安和喜樂,然而神只給我們聖經的話語;
        結果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所求的,然而得到我們真正需要的,甚至超出我們的期望。

        因此我們凡事一定要順服和忍耐!更加要「凡事謝恩」!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十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