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溫柔」?
「溫柔敦厚」是一種美德和修養,然而當我們聽到「溫柔」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聯想到:
-「性格懦弱」;
-「憂柔寡斷」;和
-「容易被人欺侮」的一些負面形象。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卻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究竟「溫柔」的人如何「承受地土」?而所「承受」的,是甚麼「地土」呢?
在當日,難道耶穌教訓以色列人,「溫柔的人將會推翻羅馬的政權」?而今天,就是激勵我們,「溫柔的人將會事業有成並擁有物業」?
實在「溫柔」是「謙卑地控制能力」,「勝不驕,敗不餒」,像「被馴服的駿馬」和「儲水庫的存水」,擁有巨大的潛能,等待適當的時候,才發揮所長,目的是「榮神益人」!
態度和表達方式
同樣一個意念與想法,可以用「溫柔謙卑」和「怒氣衝天」的不同表達方式:
所以無論家庭、工作崗位或者教會的問題,都適宜首先「平心靜氣」地去「了解」→「查證」→「溝通」,而不是「忿忿不平」地立即去「譴責」!
「溫柔」的典範
聖經記載了兩個「溫柔」的典範,舊約是摩西,而新約是耶穌;他們都出身卑微,被神抬舉至高位,如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三章12節說:「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在舊約,民數記十二章1-16節形容說:「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然而他的姊姊米利暗和哥哥亞倫因為摩西娶了一個的古實女子為妻,便毀謗他,說他們可以取代摩西的地位;於是神向他們三人顯現,斥責和懲戒米利暗與亞倫。
在事件中, 摩西不發一言,而神為他申冤和懲治散佈毀謗的兄姊。
另一方面, 「極其謙和」的摩西也發「義怒」——當神在西乃山上頒發十誡給摩西的時候,以色列人卻在山下敬拜金牛犢;他便發怒,把兩塊法版扔在山下摔碎,又將以色列人所鑄的牛犢用火焚燒,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下,隨後殺死了三千人。(出三十二15-35)
此外,因為以色列民在曠野埋怨沒有水喝,後悔離開了埃及,於是神命令摩西和亞倫召集百姓,「吩咐」磐石發出水來,給會眾和他們的牲畜喝;然而摩西卻忿怒地用杖「擊打」磐石兩次,結果水從磐石流了出來,解決了水荒的問題,但是因為他們沒有完全順從神,亦沒有在以色列人眼前尊神為聖,所以神懲罰他們不能進入應許地。(民二十2-13)
可見「極其謙和」的摩西,因為一次缺乏「溫柔」,「部份服從」神的命令,而不是「完全順服」,便喪失了踏足迦南的美夢。
耶穌的「溫柔」
在新約,主耶穌曾經教導門徒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9);祂言行一致地示範:
「柔和謙卑」的耶穌也曾發「義怒」——當祂進了聖殿的時候,看見殿裏有做買賣的活動,祂便推倒兌換銀錢商人的桌子和賣鴿子小販的凳子,潔淨神的殿。與摩西一樣,祂為神的尊嚴和國度發「義怒」;與摩西不一樣,祂不會為個人的榮辱而發怒。
信徒能否將這兩個情況分別出來呢?當我們在家庭、工作崗位或者教會遭受誤解、指控、責備和壓力的時候,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可否分辨甚麼是「神的事情」?甚麼是「自己的個人問題」呢?是否願意「溫柔」地接受批判、意見和建議呢?
本質上,耶穌與摩西都是「柔和謙卑」的人,言語、行為和表現亦一樣,然而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性格懦弱」、「憂柔寡斷」或者「容易被人欺侮」;所以信徒儘管放心,無需擔心「溫柔」的處事方式、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地土」並不是指現時世上的業權,更不是成就、財富、名譽、權力和地位;而是天國的福份,因為當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將會與祂一同掌權:
當我說我是一個基督徒的時候
當信徒凡事「溫柔」地順服神的主權安排和接納弟兄姊妹時,他們便「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