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成全聖徒與神學反省於實境牧養的整合

年份: 2010

作者: 陳永忠

今日教會也難逃消費主義的滲透。文化就像汪洋裡的水滴;在深海裡,魚不容易看見包圍自己的水滴。因著消費主義流行,叫人感覺偽滿足的貨架應運而生,就是所謂門訓,類形亦變得五花八門。因著即用、即棄的文化;又有龐大幻想著無痛成長的市場,門訓的品牌永遠琳琅滿目。這幾年遇見一些社交小組,也自稱為門徒訓練,筆者就開始思索撥亂反正抑或揚棄門訓這個詞彙。

二零零四年九月筆者加入播道會,在地方堂會作傳道,擔牧養的工夫。履新第一項神學反省的任務,就是「需要做甚麼?」結果花了幾個月時間,愛秩序灣堂(下簡稱ABC)就敲定「一本聖經、一個信仰、一種生活」為口號,以傳遞堂會的核心價值又展現未來的取向。同時又構思名為「Double E」的牧養策略(Double E:Edify 與 Evangelize)。「造就門徒及至成熟能夠播揚福音」是Double E扼要的陳述。成全聖徒(弗四11-16)並不是甚麼嶄理念;換過角度來說,筆者因堅信《聖經》全備(提後三16-17),由第一天開始,就沒有打算從《聖經》以外找東西來建造基督的身體。今日ABC漸漸能夠豎立:適切時代、簡約、融入社區的旗幟,以呈現ABC的質性。

甚麼是「一本聖經、一個信仰、一種生活」的意思呢?一、成為門徒重生是聖靈的工作,長進成熟又是人授受的努力。二、整本《聖經》都是上帝默示,牧者萬不能因個人喜好而側重以至斷章取義。三、《聖經》沒有區分基督徒、門徒、聖徒,追求心意更新分別為聖的生活,是「信耶穌」的必然道義。四、有能力敢於為真理榮耀上帝與別不同,這是:生活的態度、生活的取捨,是聖潔生活。故此,筆者強調基督徒需要有《聖經》、信仰、生活的整合。「一種生活」並不意味所有基督徒行動一致,重點在於聖徒必須具有一致,由基督信仰主導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為著聖徒能在真道上同歸於一,教導《聖經》是ABC這裡的主要成份。每週聚會均有嚴謹的釋經講道。每一位加入本堂聚會的人士,都有機會接受小組或個別教授的《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課作為初信栽培。接著還有12個單元的初級信仰課程,內容包括《聖經》導論、差傳、靈修、歷史和基督教倫理。每年還會舉辦兩個6小時的進深研經課程。ABC高度著重《聖經》教導,竭力追求讓聖靈工作使人得重生。還有ABC很早就把「洗禮班」正名為「會友班」,成為會友必需通過會友班。一方面學習本會傳承,並學曉以「陳述」和「生活」展現個人生命轉變的見證。以上一切都是朝著銳意要使耶穌的門徒,能夠活出新生的樣式與福音相稱。

讀者可能會以為課室授受是ABC的主要事務,其實新生活才是ABC的建築材料。為著各人能夠從行動中深化所相信的道,牧職同工需要花盡心思創造「屬靈的就業機會」。當聚會時聽聞要愛鄰舍,聖靈的感動又發生時,最理想就是教會(信仰群體)能夠讓人有即時實踐的機會(就好似一個醫科畢業生能夠在醫院工作一樣)。因此,ABC的門徒成長是包括了被邀請參與社區的服侍。我們在這裡聚會的人都有機會到智障人士宿舍、到舊式政府公共屋邨,學習愛與被愛,體驗真實生命的豐盛。

牧養就是要成全聖徒,又要使眾聖徒各盡其職,其實沒有甚麼新奇。一九九六年離開神學院不久,筆者早已發現,一些人由未信主加入教會後成為門徒,反而容易牧養。至於一些自稱為基督徒的教會消費者,就困難協助他們成長。因為他們往往背負不少既定而又沒有經過神學反省的信念,當中稀奇古怪,其中包括:牧師才是聖徒、返教會只為見朋友、信耶穌最緊要開開心心。要求他們在聚會時翻開手上《聖經》,逐行逐字看過究竟,也會遭悖逆地拒絕。面對消費者付錢來要買精神按摩,請他們跑到人群中作僕人,他們還以為「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只是耶穌對年青傳道人的吩咐。

所以要門徒成長(教會增長),不能只賴個別地方堂會牧職同工的努力,更是需要眾堂會背靠神學院並聯會的促進,從教會返璞歸真講解《聖經》、重視神學著手,以抗衡甚至改造當下的社會文化。筆者遇上不少慕道人士,他們從前不願加入教會,原是因為不能相信別人藉唱歌而幻想出來的那一位耶穌。沒有受造就不能把耶穌是基督的福音穩健地播揚(太二十八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