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信徒培訓的反思(上)

年份: 2014

作者: 林誠信

  相信任何一間積極履行主耶穌大使命的教會都會樂意推動信徒靈命成長。按照大使命的內容,「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是整個使命的焦點目標(太二十八19-20)。為要達標,原文用了三個分詞去形容相應之行動,這包括「去」、「施洗」及「教訓」。

      一般教會都會鼓勵信徒要「去」傳福音,問題是信主越久,信徒之教會外的非信徒朋友好像越來越少。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一個信徒若熱心追求靈命長進,參加了不少查經團契、祈禱會,教會也樂於邀請這類熱心信徒參與在不同事奉中。他慢慢地便沒有多少剩餘的時間去建立與非基督徒的友誼關係。可惜,這所謂「自然」的進程是否「當然」!翻查聖經,會發現最有效的佈道方式之一仍是友誼佈道,引領家人、朋友或業界的人信主。保羅教導歌羅西信徒「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西四5),主在最後晚餐中特別為門徒代求:「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十七15-28)。主要門徒進入世界,住在人群中,將這位充滿恩典與真理的基督耶穌,具體真實地彰顯在人前,讓人認識這位道成肉身的救主,就是那位能除去世人罪孽之神的羔羊(約一14,29)。

      教會通常都要求初信者在信仰上打穩根基,接受基要信仰的教導,通過長執與牧者的信德查問,確定準備受洗者重新得救,便可為其施洗。作為主的門徒,洗禮並不是靈命成長的結業禮,卻是標誌著信心歷程的新一頁,在神和人面前共證下,透過一個可見的禮儀,表明自己與基督同死同活之決心(羅六4-8)。

    保羅所提及之「新生的樣式」,是基於信主後生命本質改變了,因為不再是自己作主,乃是基督為生命的主,祂更新轉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觀。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西三10)。由初信主一刻起,屬靈的嬰孩是需要被餵養,以致能長大成人,熟練真道,分辨好歹,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進到完全的地步(來五13-六1)。

      福音派的教會往往都很注重真理的教導,因為我們相信一個屬靈生命的成長根源於神(林前三6-7)。在此,保羅並非否定栽種與澆灌的功夫,乃是提醒人在建立栽培生命的工程上必須與神同工,謙卑地倚靠神給與的資源,作忠心有見識的管家按時分糧(太二十四45,林前四1-2)。

      重生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成長有賴於「純淨的靈奶」(彼前一23,二2)。從「吃奶」至「吃乾糧」的成熟階段,仍是建立在神的話語上。故此,福音派教會一般都很注重聖經真理的教導。但雅各也提醒信徒不要單單聽道,也須行道,免得自己成為一個徒有腦袋知識卻沒有生命實踐的偽善者 (雅一22-27) 。聽道與行道實在是相輔相成的。一個願將所明白的真理實踐的信徒必然蒙福,且在作主門徒的成長路上邁向成熟。

      Drs Henry Cloud與John Townsend在“How People Grow”一書中綜述了以下四個流行於教會中的成長模式。[1]

  1. 罪惡模式﹕所有問題歸咎於罪的結果。故此,一遇問題便勸人認罪、悔改,不要再犯罪。這個模式容易傾向將問題簡化及屬靈化,而漠視了神透過問題使當事人生命經驗歷煉,信心得以成長突破。
  2. 真理模式:真理能使人自由。若你生命中有些層面受壓抑捆綁,是因你缺乏某方面的「真理」。故此,導師會勸你面對問題時,認清真理,甚至背誦經文,在心中反覆默想神的話,以致能心靈健康。
  3. 經驗模式:你要找出過去生命中的傷害或虐待,然後將它弄走。屬靈化的版本便是將這些過去的傷痛交給主耶穌或邀請主進到這些傷痛處,施行醫治。
  4. 超自然模式:它的不同版本包括尋求即時醫治及趕鬼,或倚靠聖靈促使改變發生。滕近輝牧師對這方面有十分中肯的評析。他認為「在聖經歷史與教會歷史中,神只是偶然行神蹟。神蹟不是神工作的常規,有如父親在孩子學走路時,只是站在旁邊偶然扶一把而已。.........神有一個不更改的原則,就是祂不作我們自己可以作的事。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掙扎以至成長,正如一隻蛾必須自己掙扎從繭中出來一樣。」[2]  (待續)


[1] Henry Cloud and John Townsend, How People Grow (Singapore: Campus Crusade Asia Ltd., 2006), 16-17.

[2] 滕近輝:《偏差與平衡》(香港:宣道出版社,2002),頁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