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另一種方式讀聖經

年份: 2010前

作者: 許樹寧 訪問/整理:孫小慧

幾年前,筆者第一次看話劇要「通場走」,就是由「樹寧現在式單位」創作的「阿伯拉罕的眼淚」,觀眾與演員一同在劇場佈景中走來走去,彼此之間的距離很接近,有時因為太接近,觀眾會檔著演員的走位,或一些道具會被觀眾移動,很多可能突發的事情會在演員身邊發生,演員要有很高的應變能力。不過作為觀眾,卻看得開心,站在演員身邊,看著他表演,一些細微的表情或反應,也看得一清二楚,跟著劇情走位,我們就像是舞台的一份子,份外投入。

藝術總監許樹寧為我們分享劇團成立經過:「1997年成立的「樹寧.現在式單位」,最初由兩個人開始,當初成立劇團的的理想是期望將信仰與生活結合,並且讓社會人士知道,基督教也有高水平專業演出。雖然如此,但在97及98年間,我們製作了一些個人對信仰反省的作品,嘗試用文化角度去批判,卻受到指責,反而近期的作品較被接受。」

許樹寧強調:「我們的特色是從基督徒的生活及值價觀出發,藉媒體讓社會人士士對聖經有新的詮釋,願意更多的了解。」

若將「樹寧.現在式單位」定為一個劇團,似乎將他們的使命限制了,他們成立的使命是為香港提供多元化藝術作品,期望以不同藝術形式剌激藝術家的交流,並培養年輕一代對藝術和舞台的參與。

在信仰與藝術創作之間,會否有一些包袱或避忌,阻礙了創作?

「我們的創作沒有包袱,不必避忌,也沒有預設觀眾群,或受眾是甚麼人。當然若做十三門徒或阿伯拉罕的眼淚等劇目,大慨知道入場觀眾是那類人較多,但也不會因著某類觀眾而刻意改變。

2001年「人之初」劇目首次用帶著觀眾走全場的形式,反應也不錯。「阿伯拉罕的眼淚」是第二次嘗試,這個劇本身以阿伯拉罕送以撒的三天為主線去構想,聖經沒有清楚說出這三天內發生的事,但這三天對阿伯拉罕來說應是很困難的時間,此劇目的是探訪他這三天心路歷程,讓觀眾與阿伯拉罕一齊走這三天路程。」

在創作方面,許樹寧也有一套不同的方式:「我們的劇本創作多以一個主題為開始,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從不斷的排練中,逐步形成故事。因著每一次的劇目也會與不同的人合作,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演譯和創作,讓劇本更豐富。」

至於未來的發展,許樹寧已有一套計劃:期望可以拍攝獨立電影,另外劇場教育是我們一直堅持,亦是看到果效的工作;此外亦有聖經故事人物的話劇,亦嘗運用不同媒體的創作,讓作品內容更為豐富。

 

註:

「樹寧‧現在式單位」是香港非牟利文化團體。自一九九七年成立以來,在弟兄姊妹努力支持下,一直致力拓展藝術創作領域,除了劇場創作,更涉及劇場教育、裝置藝術、獨立短片製作。近十年間,除了製作多齣混合媒介形式的劇場原創作品外,亦以合作形式出版多類書刊。更以開放態度與其他藝術模式的創作人合作,積極探求形式與空間的表現。

劇場原創作品多是延續性系列,包括[天路歷程]系列、[不務正業逛街]系列、[半正半歪]系列、[英雄豪俠傳]系列、[不是兒童劇]系列,以及[感性音樂電影劇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