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一個、恩典無數
四十多年前,家父郭本恩牧師擔任天泉堂的主任牧師,年過四十的他仍常在各堂聯合的夏令會當導師,在五日四夜的營會期間,家母一人照料我們四個小孩子,並期待家父回來。但某年夏令會,家父在營裡與組員打籃球時受傷,自始他失去兩顆門牙,以當時的補牙技術,他鑲了兩顆黃金托的假牙。坦白說是有點土氣及難看,試想一下,牧師在台上講道的時候,那一點金光閃閃的景象吧!門牙變成「引人發笑」的牙齒(Two front teeth became ‘too fun’ teeth.)。
四十年過後,郭牧師曾牧養過的羊、幫助過的人,仍津津樂道並以愛心款待,再與牧者同桌談心數主恩。以下,讓我分享較近期一些我做陪客時所見所聞。會友熱切期望及內心欣賞的郭牧師是不單講道論理,而是言行一致、生命有見證與共的靈裡經歷。
家常便飯、巧婦智慧
去年暑假,來自美國德州一間浸信會的牧師、師母,到溫哥華時探訪家父母,在家兄家中晚膳時,那位師母重提其丈夫十七歲那年,隻身跟隨我的舅父(已故盧約翰牧師)由馬來西亞來港,在尋找神學院就讀期間,寄居於我們家中數月所領的恩情,師母分析家父母已有四名幾歲至十多歲的子女要照顧,還多了一名「大仔」,縱有愛心也殊不容易做到。
但在神裡沒有難成的事。這位牧師最終在香港找到神學院就讀、牧會、按立為牧師,更曾出任其宗派聯會主席。他的師母再分享了一件令人感動的事,當他們教會所在地面臨災難級颶風與海嘯威脅時,州政府呼籲居民疏散,師母與兩個女兒都要撤離,牧師為了教會中不能撤離的老弱或貧困肢體留守,一同經歷危難。師母就要獨力照顧家庭。
家母其後再憶記當年,招呼兩個人住不是大問題,因為我們一家六口住在一間房多年,當時有兩間房拿出一半來幫人也沒甚麼大不了,反而當時薪金微薄,加上養育四名子女的擔子實在不輕,那段日子,得到在信義會事奉的姨姨盧永慈教士經濟上的支援,才不致面對有客無米之苦。
親自下廚、火熱滋味
其實,姨姨全力支持家父母,也同時反影了她的個人經歷。姨姨十分敬重家父母,以「長兄當父」般厚待家父,並常言「姐夫供書教學」,使她在港完成學業,奉獻讀神學,成為傳道人。每次父母回港,姨姨常在香港島帶著餸菜到九龍,與家母一起入廚煮食,數算當年艱辛樂事。姨姨關顧會友,她和同工及他們的家庭,關係和諧密切,親如家人。連姨姨所事奉教會的一些會友和長執,不但以親人般愛惜姨姨,而且也像姨姨般尊敬恩待家父母。火熱愛主愛人的心,令人感到溫暖。
知己相聚、人情味濃
去年十月天泉堂堂慶期間,教會以愛心邀請已退休二十七年的家父及家母回港。黃恩偉主席在感恩聚餐中,有聲有畫回顧教會歷史,影像中的家父,由壯年到退休,都在天泉堂渡過了。現在很多新會友已不認識,但仍有眾多曾受牧養的主內兄姊,把握早茶、午餐、晚飯機會邀請雙親及我們一家聚舊。席間,弟兄姊妹多憶述家父母的牧養及幫助,年長的會友,更向他們的兒孫道出不少我們也不知的事。他們認識父母數十載,均知兩人本來家境不錯,相對奉獻為傳道人後的生活水平,多用「捱得」來形容。不過,家父母仍雀躍念記被派往鄉間佈道的經歷,及其後被派來香港牧會的事蹟。
當初教會中也有不少缺乏生活所需者,不單有金錢上需要,家母連我們的衣物也會贈予急需應用的人。常有一些父母,抱著患病的孩子來,徵詢意見或求幫助,有些會友也擔心我們或受感染而勸告家母要小心。家父母對人的關顧,是會友感受到的。至今家父母每次回港,必定垂詢會友近況、儘快致電老弱肢體、抽空探訪會友,年屆八十七及八十四歲高齡的雙親,雖沒有當年的魄力,但關顧的愛心未減。最近,執事告知我,一位姊妹臨終前仍多謝家父母的探望。郭應森先生一家就是與牧者探訪的好拍擋,有一晚家父母十一時仍未回家,後來才知他們上午崇拜後一起去探病至晚間,吃飯一聚後才回家休息。
處長夜宴、律己作鹽
前助理警務處處長麥文本弟兄及銀行界的廖志生弟兄,在酒店盛宴款待牧者,我這個無功的陪客,對著眼前的佳餚有點過意不去之際,廖太便開始逐一細數,原來由其外祖母、母親至她,都在郭牧師的教會成長,牧者數十年的堅持,是祖母都會講給孫兒聽的。麥太未嫁時已是少聯會的福音營主席,這位年青祖母必然細算教會的佈道事工,興奮之餘不忘使命,期望多辦福音聚餐事工。
記憶中這群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大都較開放,在教會彈結他唱英文歌,文本弟兄更常在教會練習西洋劍,自發能力強的團契還會每月出版用手印製厚厚的團刊,家父每週也要用同一方法抄寫及印製詩班獻詩用四部簡譜。特別在六七年暴動後,教會同工只剩下家父一人,會友移民海外人數也多,義工人數也滑落,而曾落手落腳事奉的會友,相信深明當時牧者的難處。勤奮是這一輩人的寫照,牧者與會友就是同工。
文本弟兄也退而不休,在其界別福音團體當義務總幹事。又向家父詳述播道書院的發展情況及當時正在籌備的葛福臨佈道大會工作。
未開飯局、亦聞飯香
在家父牧會期間,教會來了一位特別的中學生,十分活躍參與教會及外間事奉,他參加事奉的方向及層面與人不同,但能把他不同的視野帶回教會。其後,他也當了執事會主席多年,他的魄力過人,晚上到醫院巡房後仍駕車來我家詳談教會事工。弟兄也常帶我參與很多大型聚會事奉。去年初,他致電我的太太,希望我參與佈道會籌備工作,惟我有半年時間在加拿大,回港後也要負責一系列的訓練課程,時間上未能配合。過往,他亦會邀請家父母到他家共膳,今次例外了!因他正全心全意準備打屬靈的一仗。有一晚我遇上他了,我跟他說:「誠,我們繼續為您祈禱。」他正是葛福臨佈道大會親子場的講員陳以誠醫生。
晨早優惠、早著先機
到底與牧者飯局是否真的如此寶貴,一定要問現任醫療關懷總幹事蘇君煌弟兄了,他自孩童時代已常與家父於主日崇拜後共膳。其實,家父母回港期間,已非一次跟他共聚,他的工作亦經常需要往來中港兩地,十分忙碌。他在家父母離港那天清早,還要跟牧者飲早茶多聚一會。分享是生命互建的關鍵,共證神恩更令我們憑信成勇者,甘心降服踏上奉獻路。據聞君煌弟兄成為醫療關懷的接棒人,也是李約翰先生在茶聚間向他提出的挑戰。
全包愛宴、招呼週到
如果全包宴的好處是不費精神,水準穩定,上菜快捷,羅啟康校長所包的更多。除了親切熱烈的款待外,每次家父母回港,他都儘量駕著他的八人車接機和送機,老牧者除了回想羅家三代在教會的日子,也可聆聽啓康弟兄談談作為兒童之家院董的事奉情況。我們互稱主內的弟兄姊妹,神也保守了我們生活得像弟兄姊妹,更感恩是見到這種情誼也在我們的下一代(即第四代)中建立。
無牙老「父」、食得是福
家父帶著假牙四十年,食得最好的是人情味。郭牧師不是講他的道,而是他宣講神的道,他自己也如你我一樣去領受及行道,弟兄姊妹都是他靈程的同伴。牧者令人的敬佩,不是他們沒有個人、家庭、兒女、人際、健康、經濟等問題,而是他們一如常人般要面對現實,而又不致跌倒失見證,他們有的是專心倚靠神,穩站屬靈高處事奉神,忠於神的召命。
有時,誤會和失望是來自對牧者過份的期望,神化了他們必能捱得過一切困苦,久而久之變得不經意的薄待或忽略了關顧。飯局提醒我們要從一個欣賞感恩的角度走近牧者,分享生命積極的經歷。輔導常用同理心,我們更需同「哩」心以一同走過 (walk an extra mile with someone) ,他們也是教會中被牧養的一份子。
姨姨在回顧中寫道:「若不是因為有神的愛在他們心中,世間上怎樣可以找到這麼好的夫婦,甘願犧牲自己兒女的供書教學來成全別人的需要。」家父亦深明以「受」的心態便是「苦」,以「享」的心態便是「福」,無論作甚麼都要靠神。他常掛在口邊的是「願你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你堅立。」(詩九十17下)
作為牧者的兒子,家父母的事奉,就成為我一生的身教。神賜他們的子女,又何止四個呢?郭家沒有一點要承傳,只有永恒神的國度,是神的眾子女要世世代代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