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靈泉堂:所以你們要去……

年份: 2010前

作者: (資料提供:龍福昌及編輯小組)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們的門徒,沒有傳福音的,未信的如何能得聽福音和相信呢?

  靈泉堂發展到某一階段,便思想開設分堂,在新的地方和據點向當地人傳福音,先是設立工作小組,開始查經班、婦女小組、温習室、兒童工作、主日學,找到適合的地方和足夠的慕道者,便開始主日崇拜,有足夠的財力便購堂址。

  這個模式,很多時都是開始設立分堂的典範。每次開分堂,都會有一班核心的會友出去,到陌生的地方,未明的區域,用愛向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廣傳福音。

  母會除了在人手、財力、管理,還要在靈命供養方面提供協助,母堂少了一批得力工人,便要從新培育,將一些栽培教養的責任,交給有信心較成熟的信徒,以致人人都成為祭司、傳道。

  分堂的設立,都應在教會的長遠計劃之中,包括人手,資源的準備,信徒的栽培,信心的培育,愛心的增長,生命的操練,要有離開本地安逸的心。

  每間分堂的開展,大約都需要經過七或八年,才能在財政、行政、靈命教養上獨立,至於是否買下堂址,作為長久的居停,則要看母堂的支持和當時分堂的需要。

  

植堂的工作在甚麼時候開展才合宜呢?這裡可以有不少的討論空間。從靈泉堂和其「子孫」的植堂經驗裡,看見「異象」和「心志」是重要的元素。當看見面前有傳福音、建立教會的機會,信徒有沒有相應的「心志」去回應?這便是會否發展植堂工作的關鍵。

靈泉堂的第一間分堂在一九七七年設立,位於西灣河,就是一九八五年自立的基泉堂。一九八四年在在葵涌設立華景山分堂,就是在一九九一年自立的信泉堂,一九九六年又在北角設立了靈泉福音分堂。

  各分堂又效法母堂各自成立分堂,太古城堂是基泉堂的分堂,康泉堂是基泉堂和太古城堂共同設立的分堂,基泉堂繼續在筲箕灣設道愛秩序灣堂,信泉堂又在荃灣設立了信泉分堂,而杏花村的國際堂及愉景灣的國際堂都是由太古城堂發展出來的事工。

太古城開荒的異象亦早在靈泉及分堂的心中,只是起初太古城不租地方與教會使用,約於八一年得到韓德純牧師的幫助,在太古城開始家庭查經班,到八二年有機會在唐宮閣管理處開福音性晚堂聚會,至八四年成立太古城福音堂堂委會時,韓牧師亦是成員之一,這個太古城事工,是在筲分(八五年自立改名基泉堂)仍未自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立,是分堂的分堂。

及後,太古城堂在發展教會的同時,與母堂基泉堂,共同建立康泉堂。八八年自立的太古城堂,於八九年與基泉堂(母堂)合作於 YMCA 會所舉行崇拜,開始了太古城分堂的事工,是日後的康泉堂,與基泉及太古城堂起初相似,得西差會陶更新牧師協助,九六年康泉堂亦自立。亦在1991年,因為當時有不少英語人士在太古城,因而開設了英文分堂,後來自立為國際堂。此外,國際堂於杏花村找到落腳的地方後,Pastor Magee(麥德華牧師)於2002年在太古城堂按牧,述說其異象,結果便開始了國際堂的粵語崇拜,有9人參與開荒的工作。現時粵語崇拜的會眾不到50人,但當中卻有11人受浸,多人決志和得堅固,這些福音工作,顯明了「異象」推動著教會的薪火相傳。

華景山分堂(日後的信泉堂)的事工就要說到與興學證基協會合作,在當時新成立的愛禮信中學中建立教會,還記得華分在主日有大型福音晩會時,母堂的眾肢體就於午後在跑馬地乘旅遊巴士到華分支援,到附近之地方派單張,及協助晚會,好不熱鬧。

福音廣傳的「異象」,在基泉堂亦同樣燃燒著,基泉堂在掙扎發展的時候,於1996-7年開始,又願意撥出資源於2001年開始租用筲箕灣的地舖,發展以學生功課輔導為主的福音工作,在滿佈挑戰的情況下,於2003年建立愛秩序灣堂。

靈泉堂的植堂異象,在「子孫」堂不斷傳遞,這樣薪火相傳,正是教會的使命,相信也是堂會領袖所重視和謙卑尋求的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