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痴呆症」)這名稱,令不少人感到毛骨悚然,因為聯想起的症狀,如有善忘、迷路、忘記親人的樣貌和名字,令不少人感到害怕,在我們接觸的長者中,有不少認知障礙症患者,當中家人和患者所經歷的困難與辛酸,可能不是外人能明白的。
想像不到的挑戰
「有無見到我太太呀?我同佢行行吓街就突然唔見咗佢喇!」張先生慌忙地四處尋找太太。幾小時後,中心收到港鐵站職員的電話,張太迷路了,因對方找到中心發給張太的會員證,致電聯絡我們,最終張太安全回家,大家才鬆一口氣。
由於患者的記憶力及定位能力衰退,中期患者往往難以分辨方位、位置,以致常出現遊走及迷路的情況,令家人常提心吊膽,寸步難離。另因為記憶力、判斷力減退及性格轉變,患者會有不安情緒及重覆性的行為,例如:重覆提出相同問題及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使家人不勝其煩。
阿萍每天工作期間也會收到最少二十多次認知障礙症父親的來電,叫喚她回家,擔心她會不再回家;而每逢深夜時分,父親總會叫嚷,指要返屋企,要求外出,阿萍無論如何勸阻,都無法令父親相信他正身在自己家中。不論日間或晚上,父親都狀況百出,阿萍疲於奔命,最終阿萍也患上焦慮症。
有人說「老人家就像小朋友」,有些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腦部不斷退化,直至進食和如廁也需要別人照顧,就像嬰幼兒的小朋友。可是照顧患者的挑戰是要懷着尊敬的態度照顧一個既頑皮又不合作如小朋友般的長輩,使家人充滿憂慮、無奈及憤慨,心力交瘁。
是禍?是褔?
無疑地,認知障礙症令長者及家人面對很多難處,帶來無比的壓力,影響患者及家人的生活。然而,苦難讓我們拼發出更多的愛,讓大家經歷更豐富的人生。
個人的成長
陳先生退休前是一位生意人,愛護妻兒。陳太一直視陳先生為大靠山,一切依賴陳生,以為從此永享幸福人生。可惜三年前,陳先生患上中期認知障礙症,失去了打理事務的能力,身體各方面的機能也衰退,反倒需要被照顧。對於陳太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陳太沒有放棄,反而漸從小鳥依人,變成一家之主。
今天,她回顧三年來的苦與樂,最大的快樂是她發現自己有成長——原來自己也很聰明、有能力,也能夠為自己生活作決定。
照顧者在照顧的過程裏,對自我有更多的發現,學習到如何隨機應變,自強起來;學習到接納此時此刻的狀況,活在當下。
關係的修補
一直以來,女兒阿芳與母親的關係疏離,阿芳一直認為母親待她不公。自母親患上認知障礙症,母親身體機能轉差,需要依賴家人照顧。面對母親的轉變,女兒對過去的執着也放下了!女兒在照顧母親的過程裏,關係反而重新修復,有着從沒有的親近。
從心地欣賞照顧者的愛,願意默默的付出。在患難中,更彰顯人與人之間的愛,愛是不能奪去的。
福音的契機
病痛讓人對生命有更多反思的空間,可以讓人有更多的成長及更大的發現。讓患者及家人接近信仰,得平安及有着永生的盼望。
阿妹是初期患者,由於多疑及判斷力減弱,相信有一股強大力量,令她丈夫離棄她。而卻在這時候,過往在中心聽道的福音種子就慢慢生長,她感到主耶穌是唯一得平安的出路,於是參與教會聚會。
面對患者及家人的憂慮,社工耐心去聆聽,理解他們面對的處境之外,也讓他們認識患者的病徵,明白更多如何應對的方法。在他們無助的時間,我們會邀請他們一同禱告,把重擔交給主耶穌,讓上帝去醫治他們,幫助他們。讓福音的種子種在心中,等待日後成長收割。
愛的樂園
感謝上帝,我們能夠在工作裏服侍這群長者,能夠與他們和家人同行,使我們體會愛和關懷進而反省自己的生命。
縱然他們或許喪失了記憶力、表達能力和活動能力,但我深信,他仍然是真真實實的人,仍是天父的寶貝兒女,天父沒有離棄他們,更盼望他們信靠救主。
當患者不停重覆話題,因着愛,我們能夠欣然作出回應,不厭其煩;當患者有非一般行為,因着愛,我們能夠耐心開導,除去他們當下的不安。願他們一天都可以認識上帝的大愛,接受救恩,能在教會中得到愛和關懷,在未來過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