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主愛南亞裔民族

年份: 2015

作者: 黃昭杰

「主啊,你所造的萬民都要來敬拜你,他們也要榮耀你的名。」(詩八十六9)

「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賽五十六7)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經文提醒我們,耶和華喜悅萬民的敬拜,喜愛萬民的禱告,喜見萬民回轉得救。願全世界每一種族的人同來榮耀耶和華的名,現有不少宣教士在世界各地,正為福音傳到萬族萬民努力。我們在國際都會的香港,面對近在咫尺的非華裔人士,我們願意承擔多少對他們福音的「債」呢?

內心的矛盾

當你有機會去到油麻地上海街附近、佐敦寶靈街附近或石崗時,你會有不少機會見到南亞裔人士,當中有來自尼泊爾或來自巴基斯坦等地。他們是神所愛的,這是毫無疑問,但我們心底裡的感覺是如何?可能有自我優越感;可能心存陌生感;亦可能有恐懼感。「恐懼」!?可以是來自我們對南亞裔民族的不認識,亦來自我們聽聞不少南亞裔人士的負面新聞和印象,例如:他們曾打劫、強姦女性等。這些心聲,使我們與南亞裔人士保持距離,心理上作出防禦。雖然我們盼望他們能夠認識福音,悔改得救,但內心卻有點兒抗拒他們。

我們是人,而且是香港人,可能這只是我個人問題,但面對人性的弱點,我需坦白承認,自己有點以貌取人的心態。面對着衣著「不光鮮」和具一股獨特氣味的南亞裔人士,總是有種「非我族類」的疏離感,伴隨着是「港人」文化優越感。這些潛藏的感受正阻礙我們了解南亞裔,將我們自限於華人群體之中,而福音的擴展亦因着我們的自限而受到窒礙。

突破由「接觸」始

我們豈敢攔阻神的工作,豈能因為我們的軟弱而局限了福音的擴展?但要突破觀感和心理上的限制,需要由第一步開始,就是透過「接觸」和「相處」去加深彼此民族的認識,並去除當中的隔閡。

當我初次接觸尼泊爾人時,因為言語不通,只能以英文溝通,感覺有點為難和交流得不是味兒。但是持續的接觸和交流,我感到愉快和輕鬆,因為他們的民族性是好客的,比較華人更熱情洋溢,而且他們普遍對客人是尊敬的。因此,在言語交流上是暢快的,而且他們喜歡分享,尤其是分享食物。筆者有幸曾參與數次他們的愛筵,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感覺亦溫暖。他們的食物相對簡單,沒有鮮味的魚生刺身,沒有惹味的燒乳豬,亦沒有香滑濃湯和香醇美酒;不過有獨特家鄉風味的香料汁肉粒配白飯,香料炒雜菜和豆湯,兩餸一湯的碟頭飯。雖然飯菜簡單,但是他們樂於彼此服侍,有專人為你盛飯盛菜餚,之後拿着飯菜一邊分享一邊進餐,很有溫暖感和親密感。

「接觸」是突破的起始點,接續是學習「欣賞其文化」。從外貌或身形,不少南亞裔男子相當健碩或肥壯,使人感威脅和不安。不過,從文化角度看,南亞裔人士好客和重情,給筆者的印象是友善和團結。當尼泊爾人慶祝他們的新年(Bisket Jatra)時,尼泊爾人都會相聚一起,好像華人般,一同慶祝新年。他們亦會預備豐富一點的食物一同分享,分享食物之後,一家人會繼續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分享。此外,尼泊爾人喜歡音樂和舞蹈,節奏感強和真情表達,給人帶來歡樂和喜悅。尤其是與他們一同敬拜神,他們投入和雀躍的敬拜,感染着在場的敬拜者。

尼泊爾人在幹事情方面,未必有香港人的拼搏習慣,是慢活精神,對時間觀念的掌握一般。然而在文化差異下,我們需要「放下自我優越感」,以謙卑的態度,與尼泊爾人士及其他南亞裔人士接觸和交流,警惕自己避免以自己的習慣或觀念批評別人的文化、習慣。當然,一些有關迷信、拜偶像的習慣和不法的事,我們不會認同,但華人亦有迷信之事和犯法之人。我們實在不應標籤他們和他們的文化。

聯絡服侍的機構

在香港,有一些有基督教背景的社福機構,很有經驗和有效地服侍南亞裔人士。如果我們有志更多接觸南亞裔人士,從而更深地認識他們的文化,我們可以聯絡他們,也許配合和支持他們,一同推動關愛南亞裔,在南亞裔族群傳揚主耶穌基督的名。筆者未能盡錄所有本港服侍南亞裔的社福機構,其中認識有:楊震社會服務處有服侍尼泊爾人及巴基斯坦人的中心;泰人恩福服務中心服侍泰國人;香港晨曦會(福音戒毒)設有專為南亞裔人士戒毒的宿舍。就算我們未有機會接觸南亞裔人士時,我們亦可以為南亞裔和服侍他們的社福機構及教會禱告,一同體會、參與「在列邦中述說他的榮耀,在萬民中述說他的奇事。」(詩九十六3)

 

(作者曾服侍尼泊爾人士戒毒,現於宣道會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