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書四章4節:「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然而今天所見,教會卻出現很多宗派,當我們想去說個究竟,就必須了解,這五百年後的今天,與五百年前的當天,所涉及的原因,有何相同,有何不同。
簡單說,五百年前的當天,原來是想糾正當時以羅馬教會為中心的「大公教會」在教義上出現的偏差及錯誤,後來卻只能跟那不願歸正的「大公教會」分別出來,所以這些脫離了的不同地方教會或新的教會被稱為「改革」宗,「抗議」宗,復原派,或新教等等。
然而這個信仰歸正的醒覺,只是個漫長路程的開始,「新」教成立了,仍是要面對包括內外的挑戰及壓力,因着不同地緣政治(包括政治角力、內戰、新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戰爭),信徒對信仰醒覺而引發更多的訴求,對信仰的討論,甚至有信眾出現如鐘擺的極端信念,教會甚至政府都要面對及處理,過程會是痛楚的,曾犯錯的。這些逐漸出現不同的教派或教會,有聚有散,所牽涉的有政治上的、教義上的、禮儀上的、文化上的,甚至有的是因誤解,或對抗而導致的。事實這樣的描述仍似是淡化這五百年內教會進程的波折,因為過程是迂回、複雜的、反覆起跌的,有叫人興奮雀躍,亦有叫人失望忿怒。
記得在尋道時期,在仍未確定自己是否會「信主」的我,曾發問,這些教派在信仰歸正的路上,扮演了很重要的歷史任務,因真理在這些過程中,的確是「越辯越明」的,只是,到了今天,仍需要有這些宗派嗎?
馬丁路得在教堂門口貼的九十五條提問,原來亦只是想引發反省及糾正錯誤,同樣地,到近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教會面對自由主義神學,出現一個運動:基要運動,後被稱為基要派,不過這並不是指一個特定的群組、教會或信徒,而是持守對聖經無誤的態度,後來又因福音的門大開,參與的教會,或因而成立的教會,被稱為福音派。簡單說,近世紀的演變,是以針對社會或教會中出現的處境,而引發當時信徒或教會的回應,或因而出現的信眾或才成立的教會,這些信眾或教會的參與,是自發的,其出現是因當時的需要,可以因時間而過去,又或他日再重提。
這五百年,教會不斷的演變改革,不少宗派至今存留下來,又有新的出現,並且有更多分途、分枝,或新發展。今天的世界,因交通及資訊消除了地域上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卻大增了,社會都市化(甚至是超級都市),不過人與人之間卻孤島化,關心的課題及興趣趨小眾化,教會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所以除了五個堅持(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聖經,唯獨基督,唯獨榮耀上帝),其他就要和而不同。太注重宗派門戶,或者完全不提輕視之,都不符合實況,也不能體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2節所說的這番話了:「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