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回應二:<播道會的緣起與宣教的關係>文章的讀後感

年份: 2018

作者: 陳永康(寶雅福音堂)

歷史回顧

從王容龍的文章,我得知原來在十六世紀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曾利用權術完成一統斯堪半島各國,他竟會利用改革後的路德宗教會作為鉗制人民的管治工具。他以路德宗為國教並同時兼任教會領袖,在他統治下的國民生而獲得基督徒身份,國家教會實質成為「非信徒教會」。死氣沈沈的教會幸而藉十七世紀歐洲的敬虔運動,不少北歐信徒有機會重新反思過往在國教下的基督教信仰,最終成為真正的信徒,並建立追求自由分享信仰經歷,一起研讀聖經、祈禱、自由地敬拜的優良傳統。不少斯堪半島裔敬虔信徒於十九世紀末移居美國,並紛紛在中西部各州聚居的地方建立「自由教會」。130年前,美瑞丹教會差派播道會會祖寬夸倫牧師以「信徒教會」的特色,重視及緊守聖經教導精神,在廣州建立教會努力傳揚福音,成就了今天在香港和海外萬千播道信眾的屬靈果子。

 

蒙恩

我是1980年參加播道會恩泉分堂,踏進教會的第一周已被鼓勵參加主日學和團契,建立了我透過查考聖經和在團契中與肢體生命相交的根基。香港在過去三十多年經歷政治、經濟和民生的重大改變,今天我最愛的服侍仍是以「播道文字部」的主日學課程為工具,每周與肢體查考聖經,這一季是我第三次以《馬太福音》與肢體一起學習,但隨着歲月流轉我對聖經有不同的領受。八十年代播道會曾大力推動教會以植堂方式去發展傳福音的工作,我與十六位肢體一起到太和新市鎮辦幼兒學校和建立教會,我想這些都是忠於先賢廣傳福音的教誨。與我一起成長的杜其彪牧師和戚麗娥姑娘於九十年代分別到泰國和非洲宣教,今天仍是我們有份支持的海外宣教單位,這可以說是貫徹美瑞丹教會美好的傳統。

 

宣教與體會

杜牧師夫婦成為播道差會海外宣教士之前,曾參與「寶雅福音堂」的開荒工作,是教會第一任的牧者,他鼓勵教會要在宣教事工上有所學習,自創堂的開始,教會每年都有「差傳年會」,去籌募經費和鼓勵會眾以禱告支持本地和海外的宣教工作。然而有差不多二十年,會眾只是停留在以祈禱和奉獻的形式參與宣教工作,直至六年前教會才開始組織海外宣教體驗團,我才有機會隨團參與過一次到台灣中瀝和四次到粵北桂頭鎮同文化的短宣活動,這些經歷讓我體會到當年美國宣教士來華,從事跨文化建立「播道自由教會」所要面對的難度有多高;今天我們要感謝施恩的主,百多年前差派工人在動盪仇外的晚清時代來到中國,投身於拯救靈魂艱巨的工作,他們的勞苦服事的態度、重視聖經和熱愛宣教的精神要成為我們承傳的寶庫。

 

展望

今天神賜給香港信徒豐富的物質和多元的恩賜,我們務要積極回應普世福音的需要。信徒踏入新紀元要面對崇尚虛榮和享樂的時代,更要克服由資訊科技泛濫和相對價值觀困擾所帶來的沖擊,求主憐憫我們,不單要有宣教的視野,更願意努力去延續前輩渴慕從聖經得到生命動力的心志,在忙碌的日程中不要忘記和同路人建立互相鼓勵的團契關係,這也是「自由教會」的美好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