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播道會尋根之旅

年份: 2018

作者: 陳永就(彩福堂主任牧師)

一月份參加由總會舉辦,三日兩夜的「尋根之旅」,走訪番禺,廣州市及增城三個地區。看到相關古蹟,教堂和信徒,實在感觸良多,也為播道會的發展感恩。

番禺

首先到達番禺,參觀「市撟堂」,「新造堂」和「石樓堂」。「市撟堂」的前身是殯儀館,沒有人走近,及至教會並不害怕而遷入,反而成為「人氣」地方。信徒在社區中的見證,實在美好。至於「新造堂」,戰前已有播道會的同工治理,及至1949年後,信徒才來港。翻查資料,才知道其中一位牧師,更是我神學院老師的外公。想到他們幾代均為信徒,足見神的保守和看顧。

最觸動我的是參觀「石樓堂」,見到「禮拜堂」的牌扁,左書「播道會」,右記「一九三七」。不謹因為這是內地至今唯一仍然寫著「播道會」三字的古蹟,更想到1937正是八年抗戰的開始,信徒仍不畏時局戰亂,堅守信仰,聚會禮拜,實在令人敬佩。

第二天參觀廣州市,到「天河堂」和「廣州聖經學院」舊址,以及「河南堂」參觀。

由於廣州市政府徵收土地作發展,因此十間位於廣州市範圍的教會,在「十合一」的情況下,補回土地,因而興建了「天河堂」。當中補地佔五分一面積的,就是從前播道會小港堂。這不只是廣州播道會的根,也是90年前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第一次舉辦的地方。

至於「廣州聖經學院」舊址,昔日為「基立村」。文革前全村皆為基督徒居住。後來被徵用,現在已成為當地公安所辦的幼稚園。因此需要向政府申請,我們才能入內參觀。憑吊昔日遺跡,故國神遊,想起當年那些神學生,青春煥發,帶著使命,服侍教會,建設祖國,卻又遇上抗戰。之後新中國成立,大江大海,部份信徒被迫離鄉背井。留下來的,又遇到政治壓迫。由文革到平反,由整肅到改革開放,在艱難的歲月中仍然持守所信的道,所擺上的,實非我們今天能夠想像。不期然令我想起「宣教的中國」這首詩歌「邁開戰,向耶路撒冷,風霜雪雨,意志更堅……」求主憐憫我們的國家。

增城

最後一天去增城,參觀社埔村謝美村,憑吊昔日廣州播道會長老謝泰初的故居,以及他子孫後人所立的記事碑。從而認識當時播道會所創立的「苦力會」,如何向貧苦大眾和村民傳福音的歷史故事。至於「增城三自教會」,在文革後恢復聚會,當時得到香港播道會的信徒幫助,籌建教堂。由破舊小屋到現在千人聚會,實在讚嘆神的工作和保守。

這幾天旅程,我腦海中不斷浮現(詩103:14-19) 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記得我們不過是塵土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好像草一般;他又像野地繁茂的花經風一吹,就歸無有;他原來的地方再不認識他但從亙古到永遠,耶和華的慈愛臨到敬畏他的人;他的公義也歸於他們的子子孫孫就是那些謹守他的約,記住他的訓詞,並且遵行的人耶和華在天上立定寶座,他的王權統管萬有世人或會忘記,但神不會忘記祂的百姓,他的子孫,他的兒女的。

甚願我們繼續承先啟後,把福音的捧承傳,趁昔白日,北風雖漸,仍努力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