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回望從前.掌握今天

年份: 2018

作者: 陳永就(彩福堂主任牧師)

今年是播道會130周年會慶,所屬承先啟後,回望前人歷史,我們不只「繼往」,也是「開來」。因着會慶緣故,早前有機會閱讀總會60周年特刊(1948年)部份資料,了解到解放前播道會在廣州、增城和番禺一帶的各項工作。

除此之外,一月份因為參加總會的「130周年尋根之旅」,也是走訪廣州、增城和番禺一帶,親歷其境,遊覽遺跡,所以記憶猶新。有人把歷史和地理比喻作一對情侶,相遇會擦出火花,所言非虛。所謂發思古之幽情,因此不禁也令我聯想教會今昔工作之分別。

 

回望從前

翻查60周年特刊(1948年),發現在「事工篇」中,記錄了當時播道會事工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包括「醫葯事業」、「恤孤事業」和「教育事業」。

「醫葯事業」方面,當時主要的事工有設於「小港堂」內的「贈醫部」和保育母嬰的「恩光留產所」。想到今天我們則有播道醫院,多年前婦產科也十分出色。由這一點可見在醫療事工的性質上,今天與從前何其相似。

至於「恤孤事業」,也即是今天的慈惠工作及社會服務。當時開辦了位於增城的「世光孤兒院」和瑤頭的「世光第二分院」,兩者同樣都是收容孤兒。這與今天「播道兒童之家」,為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院護服務,兩者性質何其相近。

還有「教育事業」,當時已經在廣州基立村側開辦「廣州聖經學院」,即今天的播道神學院。至於其餘三間學校,包括「大光小學」,「福華小學」和「導正小學」。三所學校,合共超過五百學生。同樣,今天我們也有「播道書院」,播揚真理,道育幼苗,性質可謂相同。

滄海桑田,但見播道會在醫療、慈惠及教育事工方面,七十年前和今天相比,有相近,相似和相同的地方,並且仍然延續使命,以愛付出,今天仍舊服侍有需要的人。

 

掌握今天

讀完這些資料之後,有三點是我有所觸動的。

首先,是教會不求回報願意付出的精神。資料所記,從1938年開始,「贈醫部」已設在「小港堂」內,時值日本侵華,八年抗議戰開始。教會與廣大中國同胞一樣,都是處於戰禍當中,但仍然願意贈醫施藥。到1948年,努力維持,仍然日診二百餘症。同工的擺上固然重要,但教會會眾背後支持也不可缺少。我曾翻查資料,「小港堂」當時設有800應位[1],應是一間已具規模的教會。相信他們也十分慷慨,願意付出[2]。有他們的支持,才能持續多年贈醫施藥。反觀今天香港教會,消費文化高漲,信徒往往只顧教會事工能否滿足自己需要,不願對外付出[3],教會能有昔日先賢的慷慨,願意「流出去」,祝福有需要的鄰舍嗎?

還有,是同工服侍的委身。無論是醫療,恤孤及教育,其實從資料所見,都處於艱難的時刻。例如:「贈醫部…藥物缺乏,不得已使用樹葉草根,亦能使患者得治…四週遭遇轟炸…本部絲毫無損…」。又如「孤兒院…院內空地也開墾種菜以求自給…課餘男童製作紙扇…以訓練其謀生技能和刻苦精神…」。又例如「教育事業…舉辦平民學校,免費收容失學兒童百餘人…慘淡經營,努力策劃…才使校務蒸蒸日上…」。這些紀錄,現在所讀,只是一至兩句,片言隻語,但易地而處,可以想像同工們的艱難,以及對服侍的委身。反觀今天我們只強調專業訓練,而不提委身服侍,我們能否再煥發出「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呢?

最後,更令人致敬的是一份領人歸主的熱誠。在工作環境如此惡劣之下,同工們仍然不忘初心,領人信主。醫療方面,該年記錄「......不單如此,一有機會,醫護人員更會向候診者佈道,領人歸主,更有記錄,帶了四十多人信主」,可見當時醫療與佈道,是很自然的結合。恤孤方面,「…宗教生活相當認真,其中多有悔改信主…已有多人悔改受浸…」可見服侍與佈道,是一個基督徒的整全使命,互為一體的。反觀今天有信徒,竟然反對藉着服侍接觸人群,分享信仰,認為是傳福音是「離地」,只有做服務才是「落地」,因此服務不能傳福音。敢問這樣「分割」的使命觀,是否出現問題呢?

 

結語

從前的歷史,造就了今天的我們。我們如何掌握今天,亦會影響到明天的發展。求主給我們智慧,從回望先賢這些佳美的見證,能有所啟發。



[1] 「小港堂」即「河南播道會」,位於廣州河南。1933年11月15日落成,有座位800個。參李金強:《承先啟後-港九培靈研經會口述歷史》(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7),頁41。

[2] 當時「小港堂」曾計劃捐贈背後空地,興建一所可容納五千入的「培靈佈道所」,以延續廣州培靈研經大會的工作,惜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成事,但由此亦可看到教會的慷慨。詳參李金強:《香港教會人物傳》(香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2014),頁168。

[3]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4年教會普查」的資料,過去兩年的對外奉獻佔該年的收入總數5%以上的堂會有31.3%,較2008-09年39.5%為少。另外,有近三成(28%)的堂會過去兩年更是沒有對外奉獻,。胡志偉編:《2014年教會普查》(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5),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