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清優的九龍塘校舍轉到人煙較為稠密的美孚,除了交通更為便利、地方更為集中及寬敞外,這個轉變也表示我們要在鬧市人群中學習作神學教育。我們相信神學教育終極的目的,是要培訓教會領袖能有效地作時代的工人,而最好的榜樣,就是我們道成肉身的主耶穌。以下是筆者在播道神學院2019-20年度開學培靈會的第一篇信息,現透過這裏也與堂會內的弟兄姊妹分享,盼望藉此讓大家更了解我們遷進美孚這新里程中的期盼;經文選自馬太福音第四章:
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太4:11-17)
這段經文是記載主耶穌早期在加利利傳道留下的美好榜樣,包括了:
馬太福音第三章記載了主耶穌到猶太地區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隨後得悉施洗約翰下了監,於是就離開了猶太返回加利利。同樣地,當主耶穌在加利利省的拿撒勒傳道時,根據路加的記載,主耶穌在自己家鄉的講道引起拿撒勒人很激烈的反應,甚至想將主耶穌推下山崖(路4:16-30),主耶穌在這個情況下,又選擇了離開拿撒勒。我們好像看見當主耶穌面對傳道上的不順暢,包括外在的氣氛轉差,就離開傳道的地方。但聖經清楚告訴我們,主耶穌離開傳道的地方,不是因為困難或不受歡迎,乃是因為「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主耶穌是根據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而有所進退,換言之,主耶穌是根據聖經的啟示作為自己傳道的準則,至於傳道的果效、或是否受到歡迎等因素,都不是決定主耶穌去留的原因。
先知以賽亞預言這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之君」的主,祂會走進那些經歷痛苦、幽暗的加利利人當中,開始祂的傳道工作(賽9:1-6)。在以色列民中,主耶穌選擇了將福音先傳給那些「被藐視及坐在黑暗中」(賽9:2)的西布倫及拿弗他利的百姓。[1]換言之,主耶穌傳道的策略是讓這些活在黑暗中的加利利人,看見主耶穌所帶給他們生命中的光明。今天我們也應跟隨主耶穌傳道的腳踪,讓福音的真光走進黑暗的世界、黑暗的社會,因為這是傳道的根本意義。
福音的本意,就是讓黑暗中的人看見主耶穌的真光,而不是讓人安坐在自己光明的小圈子之內,繼續進行一些宗教的活動。
當耶穌面對人生的黑暗時,祂就傳起神的道來,祂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天國」是福音書的一個重要主題。天國不是組織,所以教會不是上帝所說的天國。天國亦不是一種政治力量,透過民眾去影響這個社會。那麼天國是甚麼呢?有一次,有人問耶穌天國在哪裏,耶穌就回答:「天國就在你們心裏」(路17:21)。因此,天國不是一種具體的東西,乃是上帝改變人生命的權能;上帝權能的彰顯,這就是天國。[2]所以,當耶穌說:「天國就在你們心裏」,祂的意思是神改變人心的權能已經臨到你們當中,然後祂說:「你們應當悔改」。「悔改」這一詞,無論在舊約或新約中,都只有一個意思,就是回轉,亦即是本來我是行在自己掌握的人生路上,但現在上帝與我相遇,我停下來,回轉歸向上帝。所以悔改不是一種行動,也不是一種功德,而是對神的一種態度,向神表明自己的痛悔,沒有任何可自誇之處。當神的權能臨到時,人的生命開始真正地改變,從自己轉向上帝,到俯伏在神面前,讓上帝的道自然進入你的心靈裏,繼續去改變你的生命。
從以上經文中,我們可以從主耶穌留下的榜樣,在神學教育上作出三方面的反省:
主耶穌是以聖經作為事奉的準則,因此我們也應以聖經作為我們神學教育的指南針。學習神學的人,都知道釋經神學與系統神學是一個不斷互為因果的循環,[3]我們如何理解聖經,當然會影響我們的神學思想;但同時,我們也不能避免會帶着自己的神學取向去研讀聖經。這不是說,聖經及神學有同等地位,聖經是絕對的,神學是相對的;聖經是指導神學的,神學是「順服」聖經的。因此,當發現聖經及神學有矛盾時,要修改的是神學,而不是聖經。我們生長在一個非常富挑戰的時代,特別在面對香港這段時間所出現的危機,神學教育因不想被扣上「堅離地」的標籤,很容易走向處境倫理、處境神學的陷阱。今天在教會常見的例子,就是因要回應社會或生活上的問題,而要聖經「遷就」我們所傾向的立場。很可惜,像這樣的講道,是今天教會常見的。
主耶穌以聖經作為傳道進退的依歸,神的話是祂宣講的基礎,而終極目標是讓在黑暗中的人,能看見真理的大光,以致他們的人生得以改寫。因此,今天我們的神學教育也必須强調在社會環境中的應用,牧者的眼光必須超越教會的範疇。當主耶穌頒布大使命時,祂吩咐我們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太28:19),這即是說世界是神學教育的工場。從以上主耶穌傳道的榜樣中,我們得知祂看見並靠近那些活在黑暗中的加利利人。事實上,若看不見世人的黑暗,就沒有福音可以傳。但主耶穌不單看見人的困境,祂也願意主動走進這個黑暗的人群中,並將光明帶給他們。
面對黑暗的世界,主耶穌拯救人的方法,就是傳講悔改的道。因此,宣講就是不折不扣的屬靈爭戰,是要讓人心轉回,從黑暗轉向光明。沒有神的道,牧者所能作的,是與一般社工類同,但看見世界的黑暗,只要肯踏出傳揚福音的一步,人的心就有機會被扭轉,因為真正能造就人的,是神活潑常存的道。因此,筆者很同意華人神學界的前輩唐佑之牧師對講道的高度評價:「神學為宣講,而宣講的是神的道。講道是適當的用詞,是教會重要的職事,也是傳道人首要的任務。」[4]
[1] 雖然西布倫及拿弗他利是以色列人十二支派中的兩個支派,但聖經卻稱他們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賽9:2),主要原因是這片位於巴勒斯坦北部的平原,其上的居民常與以色列人瞧不起的外邦人往來。
[2] 參閱:George Ladd,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4), 111.
[3] 參閱:Osborne, Grant. The Hermeneutical Spiral :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Downers Grove: IVP, 2010).
[4] 唐佑之,講壇千秋──講道的神學、文學與藝術(香港:浸會神學院,2005),頁4-5。
節錄自播道神學院第200期院訊(201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