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已達750萬,可是信主人數按香港年報2016的數字,基督徒佔了6.8%,即約50萬人。有甚麼最有效的方法去把福音傳給香港700萬未得之民?不少教會學者都指出,植堂是最有效的傳福音策略。
自去年傳道部配合總會「支援植堂」,成立小組後,除作各方面的探討及草擬支援計劃,傳道部亦積極探討可否身先士卒,帶動植堂。探索期間,一連串的社會事件,跟着新冠肺炎使世界突然改變,教會隨隔離需要都改為網上崇拜及聚會。全球教會運作模式及牧養、佈道形態都改變了,雖不致完全不能逆轉,實已翻天覆地。
要談植堂,便不得不思考一件事:我們要拓植怎麼樣的教會,來回應進入了新常態的世界。約20年前,神在各地教會掀起一個反省教會型態的浪潮,好些神的僕人,都在為教會尋覓出路。《不眠不休的教會》、Organic Church、Liquid Church…等等著作,都嘗試鼓勵教會成為會走動的教會,進到城市中受傷、苦痛的群體,以愛如蒲公英般無孔不入地進入他們生命中;並且不要把教會困於牆內,要流動,要有機,把教會使人作門徒的基因發動起來,甚至成為教會倍增的運動。多年來不少人在鼓動這些思維,可是並未見有很多類似的教會出現。如今因全世界的突變,令人重新認真地再次思想這些教會植堂模式。
總會傳道部正思想要去植堂,多少受上述思維激發,其中兩個模式或許可行:
一、 網上教會
有網上聚會,不等於網上教會。Nona Jones被公認是使用社交平台去建立門徒的專家,她在所著的From Social Media to Social Ministry中指出,美國自稱參加教會的人,其實只有20%有真正出席崇拜,即有80% 沒有返教堂。Facebook全球用戶早已超過20億,而2020年1月,Facebook宣佈它仍是世界最受歡迎的社交平台。Nona強調,既然教會被召去福音遍傳世界,我們就要去到人群聚集之處,而現時Facebook就是最多人及最近在咫尺的群體。
香港現有580萬名活躍Facebook社交平台用戶,佔整體人口(746萬)的78%,當中99%的用戶是於手機上使用社交平台!既然全港近八成人口活躍在Facebook上,這就是教會福音遍傳的最好地方。Nona清楚說明,“Social Media is for Marketing, Social Ministry is for Discipleship”「社交平台是為市場推廣,社交平台事工是為塑造門徒」,我們以前是在牆內建立教會,現在是在群體中建立教會。網上教會要成真實教會,必須是有真實關係,深入結連,用心牧養,與實體教會一樣,不過時間及地點是7天24小時;如能配合定期的實體聚會及神聖約會,更是黃金的策略。
這種在網上以建立門徒、真實小組關係的教會,當然需要全職牧者及同工,也需要很多願意傳福音及牧養Facebook上真有其人的生命。
二、 植群:青年人去贏得青年人的教會
回顧總會傳道部過去十年經驗,神給我們持續藉飛BOOK青少年佈道精兵訓練,不斷建立青少年生命。我們的目標是“To empower the youth of Jesus to build the church and change the world”。或許現在就是時候了,就真的來培訓青年去建立教會,改變世界。所以無論是網上教會,或實體教會,或許可以青少年為對象作為試點。
1. 青年是動者MOVERS,他們手指一動,已可以進入不同地域、時空、文化,獲得最新的資訊、最潮的時裝、音樂、玩意、產品,並且淘寶一下,隨手可得。宣教把他們帶到新地區、新文化,新活動,他們即獲得新感官刺激sensation。世界地球村化把地理及人與人的距離都拉近,所以出國旅行,已成為青少年人生活的常態。環遊世界各地,易如反掌,不用成人插手。所以行萬里路已成為青少年人闖蕩世界,認知世界的平常行動,遊學、交換生成為一般學校及青年機構的指定動作。Andrew Roots 在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一書指出:很多青年都樂於參加短宣,就是因為他們想要有新鮮的經驗。如能凝聚青年以短宣的形式一起植堂,也許有很多不可能的美事會發生。
2. 根據「BARNER group」的調查64%的重生基督徒都是在18歲前決志信主的,因此青少年就是對福音開放的群體。
3. 根據Peer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Decision Making作者們的分析,青年對他們的朋輩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由青年人去把福音傳福青少年,是最有果效的。
主若許可,我們可以興起這群動者,成為會走動的教會,不求人多,be liquid,有生機地,三五人成為一組,在不同學校、咖啡廳、共用辦公室、家庭、任何角落都可以敬拜、佈道、使人作門徒;當青年人成為門徒,再建立他們成為倍增門徒的領袖,教會就真實出現。神的子民在任何時間,任何平台一起真實結連,同作主門徒,彼此相愛,活出真實基督的生命,神就在當中;像初期教會,天天都是敬拜天,天天都是教會,處處都是教會,且生生不息地擴展繁殖。
何時?何地?何法?仍在等待主的引導!我們是隨時侯命。願以上分享可拋磚引玉,也邀請你成為代禱者,一起尋求。正如筆者去年文章曾分享,21世紀是一個光纖網絡的世界村,世界及教會已進入一個閾境(LIMINALITY)。 —改變中又未成新型的中間狀態;此處境狀態實無法名狀。我們越要為新處境定義,就越會關閉聆聽及明辨的空間。我們必須學習及操練如何在閾境及高度模糊不清的世代作領導。植堂也是如此,今天要在香港植堂,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