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從爭議和紛亂中重尋教育的本相

年份: 2021

作者: 李穗洪博士

  近年香港的社運引起政府及社會對教育政策的高度關注與回應行動,例如:最 近一位小學老師被教育局指鼓吹港獨並取消其教師資格1 ;今年考評局按教育局局長要求而取消一條 DSE 歷史科試題。2 教育局聲言會為學校提供詳細指引,在學校管理及學習活動如何提高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3 另一個關注點是通識教育,前特首董建華說:「失敗的通識教育,造成現在年輕人的問題。」4 最近教育局便提出對通識教育的改革方案,引起社會熱烈討論。5 此外,社會也關注天主教的宗教及倫理課程 教材《踏上星光途》教導耶穌事蹟是認同國家民族身分的典範。6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不會直接討論這些爭論事件的對錯,而只嘗試從兩方面探索教育的本相並回應部分教牧的關注。

再思教育原則

  第一方面,筆者從教育理論去思考教育原則。在不少教育理論中,面對多元化社會發展,教學不應只著眼於知識傳輸,而是幫助學生進行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避免人云亦云,透過慎思明辨,對不同個人或公共事務的合理性、可信性進行反思,以幫助學生應付社會的需要或挑戰。7 但我們在香港不難觀察出一個張力︰如果以推動國家意識和恢復秩序為優先目標,就可能會著重符合政府立場的理念傳輸,但這樣營造出的環境就可能不利師生對官方立場作出慎思明辨、批判思考。不論我們的政治立場,無可否認,這成為一個取捨的問題。

  然而,社會進步有賴於不斷的思考,政治哲學家 Arendt 認為思考就是「我」與「自己」的沉靜對話(silent dialogue),化解我們思想固定習慣或既定接受的行為 規律,避免使用普遍性標準價值來判斷獨特性事物。8 心理學家 Thorndike 則發現動 物可藉不斷嘗試錯誤與練習,以減少錯誤和探索正確解決方案,從而歸納出「嘗試錯 誤練習律(trial and error law)」應用在教學上,並提出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嘗試其他不同的解決問題方式去獲取學習滿足感。9 由於不害怕過程中錯誤是自由學習的重要一步,心理學家和人文主義思想家 Rogers 就主張教學應以人為本,提供一個「安全支 持」的自由學習環境,以協助學生進行自我思考、自我啟發、自我尊重、自我引導的學習之旅,達致「自我實現」的終極教學目標。10

  部分人或許會認為學校應該只教導官方所反對或批評的事情,否則將有很多害處而毫無益處,於是期望學校嚴禁反對官方標準價值的聲音在學校中或學生心中有任何對話,以免產生半點差錯或越線的討論;寧願犧牲對話和思考的益處,以換取行為規律和學校及社會的穩定。社會上的其他人當然會有相反的取捨態度,所以,我們應 理性考慮怎樣處理才算為合理的平衡或取捨。

再思教會的教導責任

  本文的第二個思考向度是返回對聖經和教會(與作為教育團體的教會學校不同)的考慮。涉及港獨風波的學校曾發聲明指「藉辦學傳福音為使命,並盡力確保校園保持政治中立」,但前行政長官、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強調,在政治問題上,學校沒有政治中立的餘地,學校要禁止,並積極、明確反對教師宣揚港獨思想,正如教會學校不容教師宣揚無神論和反基督思想一樣,沒有中立餘地。11

  第一,聖經只反對假神、無神論、褻瀆聖靈,而教會舉辦的學校也有容許課室 就這些題目進行適當討論,所以教會本身沒有支持或阻止任何政治思想(如果沒有違反聖經價值)的同等級責任。任何人不宜將學校責任與教會責任劃上等號,聖經或教會不是為了某種政治思想或制度(不論好壞)而設立,教會的最重要責任是教導聖經裏的價值觀及其在世界的應用。

  第二,聖經沒有要求或反對愛國維穩。先知多有批評政府的不義,同時審判以色列和外邦;羅馬書提及一般情況下順服政府(當時更由外族統治),但啟示錄暗藏批判和審判羅馬政權的信息;神自己建立以色列國,也自己促成國家分裂成南北二國;耶利米先知有愛國情懷,但也勸導本國百姓向巴比倫投降,所以愛國或威脅國家都不應該是教會教導或宗教教育的目標或內容。即使背後有否良好動機,只要篡改聖經內容以達到任何政治或道德目的,教會就應反對之並要避免自己所辦的學校或主日學課程落入這罪。

  第三,為討論內容劃「紅線」的方法難以贏取人心。在智慧書中的箴言沒有將律法引入成為教育年青人的工具,相反是讓擬人法的智慧及愚昧,各自發表言論,廣泛引述世界的不同觀察和正反意見,說明行惡路也有利有弊,行正路有收獲也要付代價,當中是有討論的空間。如果香港真的要限制教育界討論「紅線」外的議題,與美國白宮限制那些批評總統或常常提出總統所不喜歡的問題的傳媒到白宮採訪性質相似,不利於人學習或追求真理和事實,只不過前者限制的地方更廣泛和寒蟬效應更大。相反,箴言容讓讀者自由推理,自我負責去選擇自己的道路,但作者仍致力游說 讀者選擇正路,這值得教育工作者、機構和教育政策製訂者反思對學生最有益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教牧或主日學老師也不宜為會眾分享或討論立下議題的紅線,反而應教導會眾以合宜言詞、謙卑包容態度、相愛原則去對話和討論。

  第四,真理一方不需完全禁止反對聲音。神或舊約先知容讓百姓去討論或與自己爭辯對律法的詮釋,新約中的耶穌與使徒保羅也與法利賽人和文士對話。聖經透過正反意見的記錄,讓讀者不背記官方標準答案,卻透過自由反思問題,以更明白當中意義及自行判斷。在教會作教導或管理的應引以為鑑,避免自己成為「一言堂」去消滅不同意見,相反,要給社會一個有包容性胸襟的好見證。

  最後,萬一將來政府的任何政策或行動為市民帶來廣泛虧損(包括嚴重破壞學生的自由學習空間或加深社會撕裂)、違背聖經價值、篡改聖經內容、限制教會內部運作主權或向外傳福音的自由,教會和信徒就顯然有責任去勸喻和批判。教會回應時,需對本國、香港或外國政府一視同仁,例如國內限制教會外的地方傳福音,或美 國禁止在公校教導聖經或祈禱,我們都不應為這些政策辯護,但同時要分辨它們的嚴重程度和廣泛影響之差異。整體上,筆者認為近來港府在不同教育事件上的回應行動及背後的取捨態度,將可能對教育界專業自主和社會關係復和帶來壞處,但又未必能得到所盼望的維穩和管治威信等好處,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討論如何取捨才較合適。

1 教師在生活教育科以港獨問題探討言論自由,採用香港電台鏗鏘集的《觸不到的紅線》為教材,內容包括香港民族黨政崗介紹及建制人士反對港獨意見,問學生對言論自由及港獨的看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港獨議題不符合《基本法》,毋須在學校討論,更不應開放式討論,老師在解釋時須按照 《基本法》解釋。除了以懲罰手段去阻嚇政府認為違規的教學外,政府亦尋求指示教育界配合政府認為正確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鄭啟智:「【教師釘牌】教育局指課程花長篇幅討論港獨 楊潤雄:港獨不 應作開放式討論」,眾新聞,2020 年 10 月 6 日,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34546/教師釘 牌-香港民族黨-港獨-34546/ (accessed on 13 October 2020)。

2 引發爭議的考題為:「1900-45 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教育局批評:「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社會激烈討論該考題的「開放式」設計是否合理、有否違教育宗旨,歷史思辨對於教育的重要性,及政治因素有否干涉考評專業。筆者相信絕大部分人不會認同任何戰爭可以為被侵略國帶來益處多於害處,所以十分明白那些飽受二戰傷害或黑白分明的人對題目會產生反感,但也相信絕大部分學生會客觀按理分析以表達不同意。不過題目用字需否調適,卻不一定要令我們絕對性抹殺題目考驗學生據理分析的原意,或完全排拒考生客觀辯論有關歷史事件的能力,因為讀歷史的人本身需要減低主觀情感影響而作出客觀分析。取消試題是幫助學生知道戰爭的黑暗,還是帶來反效果,又是另一回事,不過不是此文的焦點。由於此文篇幅有限,所以不會具體討論如何修訂試題或作出其他處理,既可以避免傷害民族感情,同時減低不公平地影響考生成蹟,並保持學生正反討論任何歷史事件的教育益處。但事件令我們看見教育理念與一些人的關注存在張力,並引發如何作平衡或取捨的爭論。苒苒:「香港涉日軍侵華歷史試題引發教育改革之爭,背後的焦點與政治角力」,BBC News 中文版,2020 年 5 月 19 日,https://www.bbc.co 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2721767 (accessed on 13 October 2020)。

3 香港電台:「教育局發指引中小學幼稚園要認識國安法」,香港電台網站,2020 年 10 月 6 日,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535701-20200703.htm (accessed on 13 October 2020)

4 高中通識課程宗旨本身是加深理解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對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苒苒:「香港通識課:被中國官媒批評的必修科「教壞」年輕人?」,BBC News 中文版,2019年 10 月 31 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0216924 (accessed on 13 October 2020)

5 明報:「通識科|楊潤雄:通識科將改名公開試評核及格或不及格」,明報新聞網,2020 年 11 月 26 日,https://news.mingpao.com/ins/港聞/article/20201126/s00001/1606382674866/通識科-楊潤雄-通識科將改名-公開試評核及格或不及格【短片】(accessed on 10 December 2020);鄺曉斌:「啟思校長不滿通識改革零諮詢 指高官不明政策衝擊:請林鄭來觀課」,HK01,2020 年 12 月 7 日,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557314/啟思校長不滿通識改革零諮詢-指高官不明政策衝擊 -請林鄭來觀課 (accessed on 10 December 2020)。

6 中學生行動籌備平台發言人鄭家朗質疑該課程中國民教育部份已取代宗教部份,憂慮洗腦國民教育悄悄透過宗教科啟動,灌輸學生將愛國與道德畫上等號。《踏上星光途》系列中,「天主愛中國」課程目標包括教學生愛中國人身份,「關心我民族」則包括以合適的行動去關心國家民族。雖然相關內容可能始於近年社運事件之前,但教育界和不少家長們擔心日後其他學校課程會邁向此情況。公教進行社:「《踏上星光途》小五冊內容簡介 」http://www.rmeceo.org.hk/files/document/P5/SP5_Su mmary.pdf (accessed on 13 October 2020);蘋果日報:「涵蓋幼園小學國教取代宗教」,蘋果日報:2020 年 9 月 14 日,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0914/76PCP76SVBAT3E4FT6P TPS6OMU/ (accessed on 13 October 2020)

7 蔡啟達:《圖解: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圖書,2012 年),頁 118。

8 Hannah Arendt (1906–1975) 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政治誓學家之一,於 1975 年完成最後一本哲學著作《思考的生命》(The Life of the Mind)的首兩冊,研究 “vita contemplativa”(沈思的生命)的三個基本元素:思考、意願、判斷。參考“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 ato.stanford.edu/entries/arendt/ (accessed on 13 October 2020)

9 Edward Lee Thorndike 於 1898 年發表〈動物的智慧〉(Animal Intelligence)博士論文,除提出 以上的練習律(trial law)、也發現效果律(law of effect)和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Greg Seals, Teachable Moments and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Abingdon, UK: Routledge, 2018), 42- 3.

10 Carl Rogers 強調個體自由發展對世界的看法、感覺、理解,於 1969 年提出「以人為中心」(personcentered)理念,提供自由空間和發揮學生的潛能,而非只專詳細講解注教案內容。Godfrey T Barrett-Lennard, Carl Rogers' Helping System: Journey & Substance (SAGE, 1998), 183-86; Reinhard Tausch, “Research in Germany on Person-centered Methods,” in Carl R Rogers, Harold C Lyon, Reinhard Tausch eds., On Becoming an Effective Teacher: Person-centered Teaching,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Dialogues with Carl R. Rogers and Harold Lyon (Abingdon, UK: Routledge, 2013), 115-119; Pete Sanders, “The Overall Influence of Carl Rogers,” in Brian Thorne and Pete Sanders eds., Carl Roger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2012), 99-130; 蔡啟達:《圖解:教學原理與設計》,頁 54—55。

11 信報:「梁振英:學校沒政治中立餘地」,信報,2020 年 10 月 7 日,https://www2.hkej.com/insta ntnews/current/article/2602054/ (accessed on 13 Octobe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