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香港現今各方面很好、很自由,經濟繁榮,教會可以自由傳道…,他們還想追求哪些生活模式呢?」
「如果我響應罷工,機構批准嗎?如果不批准,我就自己請假一天…」
「為甚麼他信主那麼多年,還會這樣鼓勵其他信徒作選擇取向,真有失風範…」
上述的對話是同事在反送中運動期間,跟我對話的一些例子。面對着這些不同的觀點,明白他們都是受着自己的成長背景及人生經歷影響;此外,更有牧者來電查詢機構會否收容一些因反送中事件,與家庭決裂而流離失所的年青人,這不單是信仰觀點與立場問題,更牽涉到行政交代等問題,對內對外也造成不少衝擊。作為主管可以怎麼辦?我心裏只浮現出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耶穌來了,我們可以打破因歷史進程所帶來的傳統障礙,所有人也可成為神的後嗣,神要我們的是甚麼呢?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大家都引用得滾瓜爛熟了,問題是因觀點立場不同,對公義、憐憫的定義也相異了。
早前一次與同事祈禱會中,大大受聖靈感動要多與同工一起敬拜祈禱。因為我們都只在理性層面上作爭辯,在屬靈方面的尋求,就得到來到神面前,求賜下恩光,照遍屬靈的黑暗,讓神的光進入我們靈魂深處,對照當下的光景,喚醒内心那份屬靈的無知。期盼大家可透過這個平台,向神傾心吐意,在陳述的過程中,讓那些打擊、不忿、被誤解、渴求等,都呈獻給主,在那裏享受祂對自己的滋潤、赦免等;那個時刻,坦然無懼敞開自己,不用壓抑感受。有時候,得到聖靈的光照和啟廸,當下神的同在與安慰,可以成為歷久常新的應許,世上的擔子,頓時變得輕省,並且能感受神真實仁愛和慈悲在我們裏面,最後有能力以同理心與別人來往接觸,才能將負面的情緒轉化成同情和寬恕,也許有助我們明白多一些甚麼是加略山的愛。當然同工來自不同宗派,並不是所有同工都習慣這樣模式,所以團隊中,亦可以有小組退修、查經分享的時間,在悟性方面,也多作分享交流,彼此激勵。
弟兄姊妹有恩典成為事奉團隊,也是神的美意,也可説是一種團契生活,貴乎同行,彼此相扶,一起尋求神。就如潘霍華在《團契生活》[1]所言,倘若共同生活,不是求甚麼,在於感恩和領受神對我們所作的一切,那麼我們需採取怎樣的態度去共同生活呢?潘霍華進一步指出自己心裏的基督,比起弟兄姊妹口中的基督為軟弱,而其重點在於約束人傾向自我中心的驕傲,當人軟弱的時候,心裏領受的基督也只限於自己的範疇,自己豈能幫助自己呢?徒然欺哄真理罷了,因此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也與人同行。作為主管,以身作則,責無旁貸。我的體會是隨聖靈帶領,心靜、意專、聆聽、醒察動機,務要造就人。帶領團隊回應召命,就要透過主耶穌,活在父神的愛裏,讓神接觸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及思想,在自己裏面產生對神的意識,一心一意追求神,在找到祂的同時也能找回自己。我們每位同工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服侍受創的孩童,一起過着群體生活,共冶一爐。在這複雜的人際關係並處於動盪的時代,衝突的場面,縱橫交錯,好像永無止息的呼喊,唯有永不止息的愛,才能釋放真正的自由,每天學習與基督同死、同埋葬,並領受其復活的大能,轉化生命,繼而影響孩子生命。所以我嘗試為同工營造一個探索內在生命空間,進入塑造屬靈人的旅程(spiritual being),鼓勵主管帶領下屬同工一起多敬拜、禱告、安靜、查經…等。另有個別需要關顧的同工,可以不定期的作小組關顧、彼此聆聽,透過述說神在彼此生命的足跡,繼而走向外在召命的旅程(ministry),互為肢體,在主裏合一。
當然這是一幅很美麗願景的圖畫,但我們總不能失去盼望。面對變幻莫測的政治環境,來自不同宗派、不同成長背景及信主經歷的同工,引申致不同的政治立場,如何求同存異,成為活出有愛的群體?也得須全心靠賴基督的恩典,賜下擁抱相同異象,願意委身基督的團隊,哪怕由兩三個人先行開始祈禱。耶和華以勒,祂必預備更多的忠心僕人隨後加入,實踐天父的救贖計劃,專心一意等候主再來。
[1]潘霍華著<團契生活> 鄧肇明譯 1990 文藝出版社 香港
[1]潘霍華著<團契生活> 鄧肇明譯 1990 文藝出版社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