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合本的馬可福音九章14-29節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馬太和路加的平行經文所沒有的):[1]一個兒子被聾啞鬼上了身,他的父親跟耶穌有一段有趣的對話,和合本是如此記載的:
23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24 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經文的上文是講到耶穌帶著三個門徒登山變像的期間,這父親帶著兒子到其餘的門徒那裏求醫,可是他們卻力有不逮。這事件吸引了許多人圍觀。在文士也加入之際,耶穌下山回來,連忙了解發生何事,祂一方面指摘眾人為「不信的世代」,另方面則向這父親了解孩子的情況。當父親回答耶穌:「你若能做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後,便引入這23-24節的經文。耶穌只重複了他的說話「你若能做什麼……」中的「你若能」,[2]把焦點轉移在信心之上(「若」,即父親的心態),而非趕鬼本身(「做」)。信心才是焦點,而非能力。這父親的「你若能」三個字,顯示他對主沒有信心。
單從和合本第24節的翻譯看,這父親似乎在反駁耶穌:他不是不信,只是信得不足,需要人幫助而已。若如此看,信徒是否也是如此,需要的只是主的幫忙,來補充我們不足夠的信心?信仰也是如此,不是我們不行,而是需要神幫我們一把便行?若是這樣,回顧第19節,耶穌指摘當時的人為「不信的世代」,是否也過了火?
經文原意是否如此?
其實在原本的文字裏,父親的回答應是這樣:「我信!求你幫助我的不信!」[3]這父親並不是在反駁耶穌,也不是覺得自己信心不足,而是坦白地承認自己不信!這裏不是信心程度的問題,而是直接的不信!這「不信」二字出自父親的口,反映他謙卑地承認,他剛才對門徒不能趕鬼的埋怨以及對耶穌能力的懷疑,皆是不對的,是不信的表現。[4]他正是耶穌剛才說「不信的世代」中的一員!他自己表示,現在需要幫助的,不再是他或是他的兒子(第22節);而是他自己的不信(第24節)!這一刻,透過父親一針見血的表達,我們看見他實在經歷何等的改變!
另一方面,這番說話也反映一個很奇怪而矛盾的現象:他一方面承認自己的不信,但同時間他卻說,「我信!」信與不信並存,彷彿很矛盾。然而多少時候,現實的情況就是這樣:承認自己的不信,才是信心的開始。這父親明白耶穌的挑戰。信心才是焦點,而非能力。選擇醫治與否是神的事,但選擇信靠與否則是人的事。在緊接的25-27節便記述父親的兒子得醫治的過程,但在醫治之先,父親首先需要得著心靈的醫治。從父親的角度,他固然愛子心切,但耶穌關心的,是他目前心靈的狀況。
在信徒面對人生不同的困難,我們也會如父親一樣,為著當下心裏所焦急的事,忘掉了神。當然,我們並不一定會去到否定自己信仰的地步,但可憐的是,多少時候我們都是活在不信中也不自知!我們所信的神沒有能力解決嗎?我們能耐心等候祂的美意嗎?我們會用很多「屬靈的術語」包裝自己(我只是信心不足……),但骨子裏其實是不信!這會否也是你現在的景況?
這情況今日如是,昔日也如是。信心的挑戰經常是馬可的關注:耶穌經常斥責門徒的信心。門徒的硬心愚頑,有時甚至與未信的外人不惶多樣(參可六52,八17)。這父親的信心源自他醒悟自己的不信,在承認自己不信的同時,卻是他信心開始的一刻。弟兄姊妹,讓我們也從中得著反省:徹底地來到主的面前,赤裸裸地承認自己的埋怨與懷疑吧!向主求幫助,不單是求解決我們目前面對的困難,更是求主幫助我們自己的不信!這才是信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