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嫁娶有期?!

年份: 2010

作者: 吳聯梅

 政府統計處發表《香港人口推算2010-2039》報告顯示,香港女性對男性的數目,將由2009年每千名女性對889名男性,至2039年跌至每千對744。再者,近年未婚女性的比例在所有年齡組別有明顯的增加,「剩女」氾濫的趨勢預計將會持續,現時大約每八名女性,有一名在其育齡期(1549歲)完結時仍維持未婚。按統計處推算,到2039年,大約每三名女性會有一名獨身。[1]

 

面對這趨勢,教會當如何回應?一方面,我們不希望未婚肢體(特別是姊妹)們被這現況「打沉」,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究竟應如何在兩者中取得平衡?筆者嘗試以蘭施高羅士比(Nancy K. Schlossberg)「沒有發生」(Non-Event[2] 的理論,引申在未婚人士的處境上,作如下的討論。

 

認清實況(Discovering

未婚人士對婚姻的渴求,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1)沒有發生(Non-Event),就是人渴望婚姻,始終未能達成;(2)延緩的夢想(Delayed dreams),婚姻最終能實現。對於兩者的取捨∕結果,皆受著一些客觀的因素所影響,需要考慮:

 

1. 信仰

持守「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原則,同時亦須考慮雙方的屬靈程度。

憑信心求就必得著?不一定,因神在每個人身上有衪特別的心意及主權。

 

2. 教會現況

按調查所得,教會男女信徒比例通常為37,然而97%的未婚者皆渴望婚姻。

有人以為弟兄是「既得利益者」,事實上,不少弟兄仍遲遲未婚,他們也有其難處及需要。

 

3. 社會趨勢

除前述的一些情況外,中港婚姻亦為大勢所趨。政府統計處報告顯示,2009年,本港錄得51,175宗婚姻,當中18,145宗是港男娶北女的中港婚姻,另有4,194宗乃港女嫁北男的個案,可見,北上嫁娶是一可能的出路。

 

4. 生理

生育年齡是否婚姻的大限?女性過了生育年齡是否無望結婚?

 

5. 生命周期

3040歲為未婚人士具爭議性的階段,未婚帶來的困擾亦最大,然而40歲過後,接受單身的能力亦隨年齡增加。

 

6. 機會

因為種種原因而錯失「緣」機。隨著環境的因素,接觸異性的機會亦減少。 可以不為結婚的年齡設上限?

 

7. 擇偶條件

有何條件是不可以改動的?如信仰、屬靈程度、品格方面。  甚麼是可以改動的?如男性接受女性的三高:「高學歷、高職位、高年齡」,女性接受男性的條件較自己低。以上的因素,可會影響未婚者的婚姻成為泡影;又或只是延緩的夢想,婚姻最終得以實現。那麼,未婚者應如何在心態上作兩手的準備?

 

沒有發生(Non-Event

「轉化失落的夢想」,是未婚者接受∕選擇不再考慮婚姻,從幻滅的夢想中尋求蛻變,活出積極、卓越的人生。

 

 1. 哀傷(Grieving

 這是預期性損失(Anticipatory Loss)的哀傷反應。當事人透過認知並承認自己未能結婚的原因,以及所帶來失望、無  奈、怨忿等傷痛的情緒;進而整合人生的故事,一方面向神傾吐;同時與共鳴者分享夢想的失落。

 

2. 轉焦(Refocusing

未婚者接納婚姻非人生必經之路,藉轉移目標,尋找新夢想、新異象、新的我。同時,透過舉行一些儀式,從而肯定人生的過渡,展望未來,如中國的自梳女、耶弗他的女兒與同伴哀哭兩個月,然後履行守獨身的願(士十一2940)。

 

3. 重塑(Reshaping

    生命重添意義——尋求神在其單身的處境上,有何特別的使命?從而開拓新的事奉境界。

重建新目標——認同新夢想,發展新的興趣和嗜好,過精釆的單身生活。

        B”計畫在手——對一些期望在婚姻上實現的願望,以另外的一些方式達成之,如沒有婚生的子女,卻可助養孩子等。

  

延緩的夢想(Delayed dreams

1.      活化「等」的藝術

「婚是不會結得太遲的,只會結得太早。遲婚最大的好處就是雙方都成熟和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你選擇甚?配偶,就決定 了下半生的命運!幸福的婚姻是天堂,但痛苦的婚姻則是地獄。」[3]

「無盡的等待難免感到孤寂,但為真愛而把持是值得的。」[4]

對婚姻採開放的態度:認定每一年齡階段都有結婚的可能,不受生育的年齡所限制,在認為沒有可能的事上尋找機會,如擴?社交的圈子、探索中港婚姻的可行性。

作雙贏的準備:為進入婚姻作好準備,在等候的過程中過精釆的單身生活。[5]

 

2. 活化生命

積極地提升自己,在品格及靈性上邁向更成熟的人生階段,讓自己成為 MrMs Right,因為「一個健康的人才能吸引另一個健康的人」。[6]

 

總結

未婚肢體不論選擇等候婚姻或守獨身,最重要是對聖經的單身觀的認識,從而肯定自我的價值。[7]最後,筆者引用沃思頓(Everett L.Worthington)婚姻輔導的方程式,應用在未婚的處境上作

 

總結:

Hope Willpower  Waypower  Waitpower

 意志力(Willpower)--未婚肢體立志以信靠和順服神的心,將自己的人生交託給衪,不論結婚或單身,讓神的旨意成就;同時深信在祂沒有難成的事(羅四17-21)。

尋求改變的能力(Waypower)--按上文的討論,尋求改變的方案,從而帶來生命的轉化及更新。

等候的能力(Waitpower)--以敬畏的心,耐心等候神(詩二十五12,賽四十31)。

未婚肢體從而活出活潑盼望(Hope)的人生。

除此之外,教會當如何尋找圈外的「牡」羊,以回應這趨勢?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1] <香港剩女飆升,三個女人一個獨身>,《蘋果日報》,201073日。

[2] Nancy K Schlossberg“Helping Clients Deal with Non-Event Transitions”appendixed in Jane Goodman, Nancy K Schlossberg & Mary L. Anderson, 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 (New york: Spring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279-293. 蘭氏的理論,簡言之,就是人在其生命周期中期望達成的願望,最終沒有發生。

[3] 何秉泉、方淑芬:《真愛的等待》,(香港:宣道出版社,2006),頁64

[4] 何秉泉、方淑芬:《真愛的等待》,頁74

[5] 參吳聯梅:《魅力一族齊展翅——教會未婚單身人士的處境及事工探討》(香港:2007),頁140-150

[6] 何秉泉、方淑芬:《真愛的等待》,頁9

[7] 參楊詠嫦:《聖經的單身觀》。香港:播道神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