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對工作滿有熱誠的人,尤其是對教會的事奉,看到任何地方有需要,只要能力所及,我總不會推辭,說得難聽一點,別人稱這種人是「工作狂」。我給人的另一個感覺是行動快速,生活節奏急迫,做事講求效率,我常聽人說,這樣的人容易"burn out"(耗盡)。
自從神學院畢業至今,我已經事奉了差不多三十年。正因為這種天性,"doing"就成為我生活的焦點,我亦不覺得有何不妥。直至九年前,我隨外子到芝加哥進修,身份突然從女傳道變為全職家庭主婦,生活作息可謂有180度的大轉變。每天除了照顧膳食和料理家務外,就只有每個週末一次的團契事奉,以及每週抽出一個早上到某基督教機構當義工。可能因為芝加哥四季分明,景色怡人,我從不覺得這樣的生活沉悶難耐,反倒發覺自己的步伐在不知不覺中續漸慢下來,而我也漸漸喜歡上這種寧靜悠閒的生活。
因為擔任義工的緣故,我在服事的地方可以隨便借閱各種屬靈書籍,那些培育靈命的靈修書刊和小冊,不乏教導人祈禱、默想的材料,對我的生命大有激勵;每天早上,待安頓一切之後,我就坐在窗前靈修、禱告、默想,往往不知時間流逝。漸漸地,我與神的交談增多了,對祂的提醒和指引亦更加渴慕,而我亦感到自己和神的關係更勝從前,祂可以隨時跟我說話,我的心靈亦更容易為祂打開,這樣的甘甜是我從未經歷過的,有時侯,我真的沉醉在與神相交的情景中。
回港之後,外子和我參與植堂事工,在新堂拓展之際,靈命培育成為我的最大負擔。我們在泉福堂的教會架構中,加入了「靈命培育部」,目的是將培育會友的靈命,作為教會重要的一環。我常提醒自己,神看重的是我們的"being"。這不單是口號,更非不斷增加聚會的藉口,我盼望的,是信徒能夠真正建立內在的生命;因此,「靈命培育部」的工作,就是要整全地計劃信徒的靈命培育。有見及此,我們落實在每年舉辦一次靜修營,由事奉人員做起,每個營會不超過30人,讓營友經歷在安靜中與神對話;長時間咀嚼、默想聖經;學習用心靈向神傾心吐意的禱告等。今年五月,我們剛舉辦過第二屆的靜修營,弟兄姊妹都很享受;我們鼓勵參加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少每月一次這樣在神面前安靜等候。這樣的操練對於身處繁華大都會的香港信徒,既是一大挑戰,亦是重要的得力來源(賽三十15)。
泉福堂是一所年輕教會,成立只有一年多,在經常聚會的會眾當中,超過一半是初信主的肢體,他們擁有單純的心,熱心追求,猶如一張白紙,需要別人帶領引導,幫助他們建立靈修、禱告的習慣。我們每年特別推動「每日靈修運動」,向弟兄姊妹提供不同程度的靈修材料;又得到播道書局協助,每年擺設書攤售賣屬靈書籍,為弟兄姊妹提供方便。另外,不少肢體本來連「培靈會」是甚麼也未有所聞,然而,當我們最近邀請了鮑維均博士負責一連三天的培靈會,竟然有超過一半參加者回應鮑博士的呼召,勇敢站起來,立志一生為主而活。我為這些肢體感恩,自覺心靈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所謂:「學生不能大過先生」,如果希望教會的弟兄姊妹與神建立美好親密的關係,傳道牧者便應透過自己的渠道、「密室」,去與神親近。唯有從能力的泉源支取力量,生命才不會乾涸、「耗盡」。我現在的事奉不比以往少,但神的恩典夠我用,在需要智慧、力量,甚或神的話語去教導時,衪總會按時供應。這屬靈的源頭實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