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聽道和行道(下)
年份: 2010
作者: 麥文本
聽道
聽道的態度
會眾去教會聽道的時候,要有謙卑受教的心,好像馬太福音五章3節所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如果信徒不首先倒空自己,靜心聆聽聖靈向他講的說話,他便只會選擇性地接收到他喜歡接受的信息,而不是神想他聽到的訓示。
為了防止自己變成猶推古,聚會之前的一天晚上,會友務要提早休息,避免過度忙碌和疲倦令自己在聽道中沉睡。
「評道」
有一些會友聽完道之後,對講員或講章有任何不滿意的地方,就可能會與其他教友高談闊論去「評道」,諸多批評。如果會眾發覺傳道人的舉止或者信息有問題,當事人應該效法亞居拉夫婦,私下向亞波羅表達,憑愛心說誠實話,讓有誤會的地方可以澄清,而有錯誤的地方可以改正,否則傳道人可能永遠不會醒覺自己的問題,改善自己。 而當講員講道的時候,倘若會友覺得傳遞的信息枯燥無味,信徒應該在座位中默默為傳道人祈禱,求神加添他的口才和力量,好叫他的訓勉可以成為會眾的幫助和祝福。 在任何信息中,信徒不要刻意尋找負面的信息,應該積極尋求正面和向前看的教訓。如果教會覺得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講壇,實在教友無需另外物色一位新的傳道人,他們只要為現有的同工懇切祈禱便可以了。
「思道」
會友「評道」是負面的,要儘量避免;而「思道」是正面的,當聽道的時候,會眾可以嘗試思想以下的問題:
○ 今天的信息給我甚麼教訓;
○ 我會怎樣去實踐;
○ 實踐的時候有甚麼困難;
○ 我怎樣去克服這些困難。
如果信徒可以進一步去「思道」的話,不妨探討:
○ 今天的信息與以前聽過的怎樣配合;
○ 有甚麼特別的功課可以與人分享;
○ 如果讓我負責今天的講題和經文的話,我會怎樣準備這個信息。
彼得前書二章2節教訓我們要渴慕真理,如同初生的嬰孩愛慕純淨的靈奶一樣,好叫我們的靈命可以漸漸成長;但願我們成長之後,不是單單坐待被餵養靈奶,而可以主動四圍找尋屬靈的美食,充實自己的靈命。
講道只是聚會當中的一個部份
講道無疑是崇拜和聚會當中的一個主要環節,但是不要忘記其他的組合成份,包括祈禱、詩歌和見證分享等;除了講壇之外,神可以藉任何人、在任何環節和任何方式,例如詩班的獻唱,在我們想不到的情況下,向我們表達祂的心意。
民數記二十二章1節至二十四章25節記載摩押人收買了貪愛不義之財的先知巴蘭去咒詛以色列人;當巴蘭在路途中的時候,神差派使者拔出刀來要殺他;巴蘭看不到使者,但是他所騎的驢卻可以看見,於是便跨進田間和挨近牆壁,藉此避開使者;然而不知情的巴蘭卻用木杖毆打驢駒,要牠回轉上路;後來神開了驢駒的口與巴蘭對話,又開了巴蘭的眼睛使他看見拔刀的使者,這時,巴蘭才知道自己犯了罪並錯怪了驢駒。
所以,如果神要指導我們的話,祂不一定要透過我們尊敬的屬靈長者或者聖經的經文向我們啟示,祂甚至可以藉著一篇普通新聞報導、雜誌的文章、大自然的奧妙,甚至我們看不起的人所講的一句說話,都可以成為神向我們提示的代言人。
行道
不要單單聽道
雅各書一章22節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所以我們聽完道之後,除了不要「評道」之外,務要「思道」,之後就要「行道」;而信徒通常忽略「行道」,所以信徒的信仰沒有見證,也沒有生命。
哈拿求子
在士師時期,當以利作大祭司的時候,他的年事已高,老眼昏花;而以色列無論在宗教上、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和社會上,都有很多的內部問題;那時,神的啟示十分稀少(撒上三1),以利本人亦管教不善,他的兩個兒子濫用職權,犯了很多惡行,令神極之憤怒。 當時有一個女人名叫哈拿,因為沒有生育而遭受冷嘲熱諷1-二18)。哈拿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為了被人藐視的緣故,懇切搖動神的手,結果神垂聽她的禱告;而她亦遵守諾言,將新生的撒母耳奉獻給神,後來神加倍賜福給她,讓她誕下其他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雖然哈拿祈求神的時候,她並沒有期望她會誕下一個以色列最偉大的士師,救國救民,但是因為她忠心地「行道」,所以神不單恩待她,也恩待了以色列。 而當以利在聖殿見到哈拿的時候,他誤會哈拿醉了酒,然而他問候了哈拿,對她說:「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 哈拿聽到之後,便得到安慰,去了喫飯,面上也再不帶愁容。 ,所以她求神恩待她,讓她誕下了一個男孩,即是先知撒母耳(撒上一)
以利漫不經心地「行道」,使24-28)。由此可見,就算普通的一句關懷問候,對其他人可以成為一個極大的祝福!哈拿得了勉勵和平安;而哈拿誕下撒母耳之後,向以利覆述當天所發生的事,但是以利似乎毫無印象(撒上一)
約拿向尼尼微人傳道
約拿書記載先知約拿逃避神的差遣,拒絕去尼尼微城傳道;他藏身於一艘船的船艙,卻始終不能躲避神;神興起狂風大浪,令船員把他拋入大海,更被一條大魚吞下,三天之後,他無奈地聽從神的指示,大魚才把他吐在旱地上。
雖然約拿向尼尼微人傳福音,但是因為尼尼微人是以色列人的敵人,所以約拿並不希望尼尼微人得到教贖;約拿勉強盡了他的本份「行道」之後,見到尼尼微人悔改,他便十分不高興,甚至發怒,然而尼尼微人卻因約拿的信息而得到拯救。 由此可見,只要去傳福音,神就會對人施行教恩!
彼得被救出監
初期教會被逼害,使徒行傳十二章記載希律王(希律亞基帕一世)首先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然後將彼得收在監裡,準備在逾越節後,在百姓前治死他;當時彼得實在凶多吉少,教會便為他切切的禱告神。
在希律王將要殺害彼得的前一夜,天使救了彼得出獄,彼得便去到信徒的家中,而當時信徒正為他禱告,但是當彼得敲門的時候,信徒都不相信他可以出了監獄。由此可見,只要祈禱,如果合乎神的心意,祂就會施恩!
只要「行道」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見:隨口而出的祝福,沒有愛心的傳福音工作與缺乏信心的禱告,只要我們「行道」行出第一步,神都會按照祂的心意,令沒有可能發生的事,全部實現。 如果缺乏愛心與信心的「行道」,都可以成就大事,試想像同心協力、全心全意和恒久忍耐的「行道」,會有甚麼事情發生!
神的時間和方法
摩西死後,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面對耶利哥城,那地的人民威猛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民十三28),究竟以色列人怎麼攻城呢?以色列人不是拼了死命,揮舞鋒刀利劍,利用巨弩、衝撞車或者雲梯攻陷耶利哥城;他們只是聽從神的吩咐,抬著約櫃繞城六天,每天一次,第七天繞城七次,堅固的城牆就塌陷;而以色列人不費一兵一卒,便順利攻佔了耶利哥城(書六1-21)。在約書亞的領導之下,以色列人上下齊心,他們沒有質疑攻城的策略和方法,也沒有反對繞城時間的長短或次數。當以色列人繞城六天之後,城牆沒有移動絲毫,第七天繞城六次半之後,城牆仍是依然故我,但是以色列人並沒有灰心和失望,他們只是遵從神的吩咐,並耐心等候,到了第七天完成繞城七次,城牆就塌了下來。
所以我們不要倚賴自己的聰明智慧,或者自己「想當然」的方法去做任何事,神有祂的主權,祂要憑祂的旨意,在祂決定的時間範圍,祂選擇的地點,祂任用的僕人和喜歡用的方式,去成就祂的計劃;我們只要順服,依照神的引導去「行道」,便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二十五21)。
帶備雨傘去求雨的小女孩
有一個小鎮遭受旱災,鎮長呼召全鎮的居民集中在鎮中的禮拜堂一齊同心禱告,求神賜下甘霖。
到祈禱的時候,陽光普照,天朗氣清,小女孩回答:「我們齊心禱告之後,神會垂聽我們的祈禱,下雨的時候,我有傘子回家就不會弄濕身了!」 小女孩的信心,令鎮長覺得十分汗顏。我們不知道當天祈禱會完結之後,神有沒有立即降雨,但是我們要向小女孩學習:向神求雨之後,無時無刻都要準備雨具!居民陸續去到禮拜堂,準備一同祈禱;當時鎮長見到有一個小女孩手裡拿著一把傘子來到,便問小女孩:「今天風和日麗,妳為甚麼拿著雨傘呢?」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