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實踐栽培——
「門訓」的構思
年份: 2010
作者: 新丁
對於我——這個新踏入工場的新丁來說,心中確實對牧養的事奉充滿著理想。然而這些理想多為理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修正的。在此,我僅想就教會個人栽培事工,分享自己的期望,盼望它能成為自己將來實踐的藍圖。
在教會的教導和栽培的事工中,我認為「門徒訓練」有著極重要的價值,它兼備小組的靈活、關係緊密,和主日學的系統教導功能,更甚的是,它將「生命影響生命」的原則近身的切實運用,對帶領者和參與門訓者生命的成長極有幫助。「門徒」(disciple)一詞,本身就是學生,或學習者之意,從主的榜樣和教導,都顯明聖經對「門訓」的認同。而門訓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是甚麼呢?乃是要學主的「榜樣」,[1]是透過與信徒共同學習、成長、更新而達至的。
「門訓」是生命的工程,故不可太拘泥於形式、課程,反而要因人而異、對課程內容進行增減。一般來說,人數不可過多,門訓不可過短,否則難達至效果,一般來說,四至六人,約年半至兩年;而且聚會的頻密度,也可應階段不同而有不同:聚會初期可每週聚會一次,隨後可改為每月聚會兩次;最後可改為每月聚會一次。如何實踐「門訓」呢?我認為可分為五方面或階段,由淺至深地幫助門徒實踐真理。具體來說:
首先,是信仰基礎的認識和操練。此階段主要是建立信徒穩定的屬靈生活習慣,包括:靈修、禱告、讀經、認罪追求聖潔和敬拜生活。在門訓小組(四至五人)中,以查經、分享和討論的形式來瞭解上述的意義和方法,以互相代求、提醒來切實地建立屬靈的習慣,當建立後,更要不斷鞏固之。
第二、培育屬靈的品格。此階段較第一階段要更深入,內容也更廣泛,涉及的層面包括:聖經的價值觀,認識自我、個人品格、性格和情緒等方面的更新(transform)。在此階段的課程,要以神的話作為指引和規範,結合心理學、輔導等方面的知識。此階段的課程,需要導師對相關知識,具有相當程度的掌握,故需參考坊間相關書籍或報讀課程。
第三、信仰掙扎的得勝。信徒常常面對信仰掙扎,這些掙扎來自工作、婚姻、家庭、教養子女,處理金錢等生活層面,故此需要真理的裝備、實際經驗的分享和同行者的代禱和鼓勵。因此,此階段的訓練,除了要有聖經的教導外,導師更要作陪跑者,真誠、開放和包容地與信徒同行,更要共同依靠聖靈,尋求得勝的能力和途徑。
第四、是事奉者的訓練。以弗所書四章11-12節指[2]教會要成全信徒,使其各盡其職,故此裝備信徒成為事奉者,是門訓不可或缺的任務之一。在此階段除了首要樹立門徒正確的事奉態度外,還需幫助他們認識自已的恩賜,同時給予事奉技巧的訓練(例如個人佈道、帶領小組查經等),及提供事奉的機會,讓他們積累事奉經驗,而成為依靠神、謙卑、喜樂的事奉者。
第五、領袖訓練。此階段不是所有門徒都需要的,它乃是為一些有領導恩賜或心志的信徒而設的。此階段除了幫助他們認識正確屬靈的領袖觀,亦要幫助他們培養領袖所需的素質,例如:自我成長、發揮培養影響力、溝通藝術、處理衝突等方面。由於領袖有不同的模式,故訓練需不拘一格。
上述是我對個人栽培的看法,其中多屬理論,相信在實踐中需要不斷補充和改進,而且具體內容有待充實。雖然如此,但深盼神能使用,使信徒生命成長。
[1] 蘇文隆主編,《改變生命的基督徒教育》(臺灣:臺福中心),2008,頁78。
[2] 弗四11-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