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帝在香港
收成的時候到了
羅錫堅牧師
最近聽過一位傳道人說:「過去幾十年,上帝把大量的屬靈資源投放在香港,比其他地區多出很多。現在是上帝在香港收成的時候,祂要連本帶利收取!」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震撼,也很值得我們反思。
七十年前,內地政權易手,各界人士移居香港,不同宗派的教會在香港立足和發展。根據2017年的一份報導,全港眾多小學和中學之中,超過百分之六十的辦學團體有宗教背景,當中以天主教和基督教學校佔八至九成。此外,接近四成的社會服務機構由天主教或基督教組織管理,基督教堂會的數目也達千餘所,社會各行業的中上層和政府官員中有不少基督徒。
從這些數據看來,上帝在過去幾十年,的確把很多屬靈資源投放在香港!
數年前,香港社會開始經歷政治和經濟的轉型,過去一年尤其劇烈。政治抗爭導致社會撕裂;社會運動未完,就來了新冠肺炎疫情;美國與中國的角力也為香港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前景危機四伏。
那麼,上帝要在這充滿動盪的香港收成,是要收什麼?上帝的期望,是在基督再來之前,福音傳遍地極,大使命得以完成,祂的名得著榮耀。
耶穌在馬太福音25:4-9說了一個比喻:「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香港教會就是那領得很多銀子的僕人,我們怎樣運用這些資源呢?當基督回來算賬的時候,你和我會交出一張怎樣的成績表?
|
|
|
|
|
|
|
昔日月報
|
城市轉化研討會後感言
年份:2010
作者:梁永泉
我來自一間傳統的中型堂會,社關起步較遲。作為回應是次的城市轉化研討會,我對本堂開展社關事工有下面的感想:
(一) 做到「深」:過往本堂不單沒有排斥貧窮人,肢體們往往把所認識而貧窮、心靈有缺乏的人帶到教會來,經歷基督的愛,所以我們大不乏經歷過貧臨離婚的夫婦、兩代衝突的家庭、新移民家庭、離婚、喪偶、單親父母、絕症和臨終病人等。他們經歷信心的轉移,相信耶穌;家庭得到修補,相處技巧得到改善,關係得以復和,即或客觀環境沒有變,內心卻得到平安,戰勝惡劣環境。這是福音的大能絕非義工服務、心理輔導、各樣的社會援助金、先進醫療科技等世俗工具可以取代。
(二) 邁向「廣」:教會藉福音對貧窮人提供了深度的治療,但面對城市的廣度卻束手無策。一般城市人往往與教會劃清界線,欄阻了他們接觸基督的機會。要突破就要他們改變,或者是教會改變。
他們窮途末路時也許會轉向教會,不過有些人從前未接觸過教會或從未對教會有過好感的,教會便束手無策了。這樣唯有教會自己改變,信徒就要進入貧窮的群體當中,讓他們有機會先嘗主的愛,信主後對現世的期望看得輕一點,內心平安一點,加上社會支援,教會的群體支持,人生變得更理想,更可鼓勵他們以信徒身份參與社關。
這樣的社關是以人為本,肯定社關有本身的價值,不過最終仍是要信主,才是帶他們進入較理想的人生;完全不是福音功利主義。
但普遍教會的社關缺乏持久性,反而使貧窮群體把焦點集中在索取服務或物質支援上,失去轉化他們屬靈生命的機會。所以我們的策略應該以危機關懷為切入點,並要建立他們的信仰生活才得以持久,也是重要的目標。而教會社關的動力,要以基督無條件的愛為起點,社關應該是教會屬靈成長的操練,免得教會長久變成幫助貧窮人的的慈善機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