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文章分享

文章搜尋

 
道真三合一
公元2000年-是新紀元新世代,對道真堂也是新的開始。

2000年道真堂五間堂會(土瓜灣、油麻地、興田、將軍澳、茵怡)的領袖,在郭文池牧師帶領下,一同商討新紀元之福音策略。五堂一致認同可以考慮集合各堂資源,共同拓展福音工作機遇,尤其對學校福音工作特別重視,而播道總會申請辦學之可能,亦是大家當時之考慮。經過多次會議後,油麻地道真堂及茵怡堂各自確定堂會發展路線----自行購買堂址發展地區福音工作,聯堂合作事宜暫行擱置...

悲傷與尊嚴 舟曲速記之一
八月八日一早醒來,羅金玉的心情如四川若爾蓋的草原一樣明朗、清新、舒暢。昨晚睡得很好,睡前和在舟曲的母親、女兒通了一陣電話。女兒在電話裡說馬上要開學了,她要媽媽放心,她會努力學習,將來她一定要考上清華或北大,有好的工作,掙很多的錢,這樣媽媽就不用再出去打工了。女兒還在電話裡抱怨婆婆太吝嗇,為節省電費,大熱的天,家裡的空調冰箱也不准用。母親在電話裡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要她保重身體,不要只為了掙錢。還說今年冬天回家,不要買啥東西,尤其是不要給她買東西,人老了,啥都不要了,只要後人健康就好。...

玉樹記事(上)
五月八日君煌從西寧打來電話,告訴我玉樹急需醫生。
「願意去那裏工作一段時間嗎?」並要我同妻子阿鳳商量好。
「阿鳳同意我去,你通知辦事處訂機票吧。」
五月十日ZH9835航班,原計劃中午十二點二十分從寶安國標機場起飛,十七點十分到達西寧曹家堡機場。誰料深圳突降暴雨,航班延誤到十四點三十分才在乘客焦躁的期待中起飛。十九點三十分平安降落在曹家堡機場。按照約定,我乘機場巴士到七一路建國大街路口下車,君煌和更寶藏加、尼瑪平措兩位藏族兄弟早已等候多時。......

緬甸風災的奉獻為災區成立診所
2008年5月2緬甸大風災,逾14萬人死亡,近250萬人無家可歸。總會慈惠部把從播道會堂會收集到的奉獻,轉捐往在當地作賑災的機構。基督教中華海外宣道協會(以下稱「海宣」)是其中1間受惠機構,以下是她就有關捐款所作的跟進及災後重建的成果。
海宣較集中於數個村落的救災工作。海宣重建工作包括兩個主要階段:「救急階段」是處理生存需求和醫療衛生需求;「重建階段」是要恢復居住環境、謀生條件、社區生活及心靈重建,當中會有宣教士親身監察及推行救災工作,亦會栽培當地的信徒領袖,長遠有助當地信徒人數增長。...

城市轉化研討會後感言
我來自一間傳統的中型堂會,社關起步較遲。作為回應是次的城市轉化研討會,我對本堂開展社關事工有下面的感想:
(一) 做到「深」:過往本堂不單沒有排斥貧窮人,肢體們往往把所認識而貧窮、心靈有缺乏的人帶到教會來,經歷基督的愛,所以我們大不乏經歷過貧臨離婚的夫婦、兩代衝突的家庭、新移民家庭、離婚、喪偶、單親父母、絕症和臨終病人等。他們經歷信心的轉移,相信耶穌;家庭得到修補,相處技巧得到改善,關係得以復和,即或客觀環境沒有變,內心卻得到平安,戰勝惡劣環境。這是福音的大能絕非義工服務、心理輔導、各樣的社會援助金、先進醫療科技等世俗工具可以取代。......

播道會2010城巿轉化研討會
2010年7月2日至4日,舉行了一連三天的城巿轉化研討會,由播道會總會主辦、播道會恩福堂及柏祺學研究院協辦,共五節的聚會包括「城巿轉化的異象」、「城巿轉化的體驗」、「城巿轉化的呼聲」、「城巿轉化的策略-工作坊」、「城巿轉化的實踐-晚宴」。......

轉化從個人開始
我們的城市在停不了的爭論中生病了,需要藉著上帝的恩典來轉化。當教會宣佈播道會總會即將舉辦城巿轉化研討會,我便立即報名參加,真的想多認識上帝如何使用自己的教會為香港去把脈和轉化。在三天的「城市轉化研討會」中,一口氣參加了三天晚堂的聚會,參觀了「播道會愛秩序灣堂」與「聖公會主誕堂」合作的長者服務介紹,又到播道會愛秩序灣堂聽了他們的簡介並討論一些「社關」工作的事情,禮拜日再參加李志剛先生的「社企工作坊」。從禮拜五到日都是頻頻撲樸,但時間一點也沒有浪費。.......

城市轉化研討會的感想
感謝神讓我能有機會參與七月第一個週末舉行的「播道會2010城市轉化研討會」, 雖然未能出席所有聚會,只能參與其中的「城市轉化的異象」及「城市轉化的策略 – 工作坊」,但這兩個聚會已能叫我獲益良多,並幫助我去思想自己未來的事奉方向「
在「城市轉化的異象」聚會中,柏褀博士提到我們作基督徒是有責任去為神作見證,跟身邊的人分享神的愛。但是,每一個社區、每一群人,都有他們獨特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需要,若果用同一方法在不同的社群裡,果效亦未必會一樣......

城市轉化研討會的後記
七月初的時候,有機會出席城市轉化的研討會,所聽到的不單單是柏祺博士的演説,還有其他不同講者的演説與分享,還記得柏祺博士分享初履職牧師的時候,他在小鎮到處走訪,他以「同一宗派 (one denomination)」論點誠然是讓我更深體會那份氣度和包容。簡括而言,這確是容人之量的胸襟,必須重新思量而履行。......

播道會2010城市轉化研討會點滴經驗
有幸參加了播道會2010城市轉化研討會,並且被邀請寫一些經驗點滴,卻之不恭,卻也有感而發。願以下點滴經驗的分享,能引起大家更多進言。
在「城市轉化的體驗」當中,參加了同福堂的體驗團。該堂的教牧同工招待我們安坐一處小禮堂,播放了一套錄影,簡介同福堂眾同工和肢體過去多年如何以愛心和喜樂去服侍柴灣和屯門的基層居民,那些居民怎樣被他們的愛心感動,亦感染了他們的喜樂,投入他們的群體,加入教會,因而擴建了同福柴灣堂和同福屯門堂。這些成果見證了,同福堂確實轉化了柴灣和屯門兩處社區一些居民。
同福堂這兩個社區轉化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們的兩個宗旨......

我看教會栽培事工
栽培事工對教會來說絶不陌生,無論是主耶穌升天前留給我們的大使命,或是使徒們忠心教導信徒的榜樣,都讓我們清楚知道栽培事工的重要性。教會看重初信者屬靈生命的成長,所以,無論是一對一的栽培,或是小組形式的栽培班,教會亦會鼓勵初信者參加。過去自己在教會亦有機會參與栽培工作,當中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弟兄姊妹願意參與佈道,但願意委身栽培工作的仍屬少數,原因為何?......

我對實踐栽培——「門訓」的構思
對於我——這個新踏入工場的新丁來說,心中確實對牧養的事奉充滿著理想。然而這些理想多為理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修正的。在此,我僅想就教會個人栽培事工,分享自己的期望,盼望它能成為自己將來實踐的藍圖。
在教會的教導和栽培的事工中,我認為「門徒訓練」有著極重要的價值,它兼備小組的靈活、關係緊密,和主日學的系統教導功能,更甚的是,它將「生命影響生命」的原則近身的切實運用,對帶領者和參與門訓者生命的成長極有幫助。「門徒」(disciple)一詞,本身就是學生,或學習者之意......

我的栽培理想
執筆之時正是日本桃子收成的季節,朋友從日本帶來白桃子給我和丈夫品嚐,一吃,讚不絕口。日本人對種植栽培水果有一份執著的熱誠,從桃子肉汁多、味香甜就感受到栽培者認真、講究。聞說日本人精於研究每種水果在怎樣的土壤、水質和氣候下能夠長出最優質的果子,他們會好好保養種植的環境,改良種植方法來充份利用天然優势,以致能夠一直保持出產的質素。教會借用「栽培」一詞,喻意初信成長的過程好比農夫栽種幼苗一樣...

餵養我的羊
建立生命的事奉,最叫人欣喜,也最叫人沮喪;最有成功感,也最有挫敗感。感謝神,讓我起初學習栽培初信者時,遇上謙卑受教的信徒,令我深受激勵。
其中一位弟兄,是我的補習學生。他信主後不久,便沒有繼續補習,但仍每星期來到我家,接受我的栽培。那時還未有系統的栽培課程,我只是每星期在神面前等候、預備。還記得有一次我家停電了,而那次我所準備的是祈禱會,因而沒有太大的影響,神的安排確是巧妙。
這位弟兄後來很熱心事奉,很努力領人歸主。他會在街上跟人談道,當有人信了主,便帶領他返教會,熱切栽培他,過了一年半載,當新生命穩妥後,他又再去街上佈道......

栽培之旅
「栽培」是甚麼?作為主耶穌的信徒,我們總期望先受到栽培,然後再想想自己是否有質素和能力去栽培別人,總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別人的負資產,才有信心踏上栽培其他信徒之路。作為信徒,我們是否期望受到系統的栽培,成為扎實的基督徒?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能否做到則存在疑問。那麼,誰能負起「栽培」的任務呢?......

恩泉堂的栽培工作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
教會以傳揚主福音,並栽培初信,將人完完全全的帶領到神面前,信徒的生命從而得著改變,恩泉堂為此設立栽培部,由一位執事專職此任務,並由一位教牧擔任栽培部顧問。本部從栽培屬靈初生開始,讓初信者親自經歷神恩典;此外,亦透過各種活動和聚會,使用不同的方法,達至上述目的.....

「教會全人培育的理想」-從作為教會的長執/執事/領袖的角度看
教會是一個造就人的地方,相信每一位長執和領袖都對培育會友有所負擔。「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要做到有質素的培育,首要的當然是要照著耶穌基督的教導在聖經的真理基礎上進行。除此以外,亦必須要照顧全人的發展,全人培育就是要對著會友的身、心、靈進行牧養,無論是老、中、青、少、幼,牧者或平信徒,每一類信徒都適合。......

一個都不能少
教會的培育事工,應該是多向導的。關顧每個人的需要。我們不單要從小培養小孩子,使他走當行的路,到老不偏離神的話。對於青年人、中年甚至老年人都應該關顧。事實上,人人都有受聖經教育的需要,所以一個都不能少。
教育的目的是期望可以由頭腦上的認知轉化為行動。但並沒有必然的保證,否則,社會只設立學校便可解決人類冥頑不靈的問題。
我們所撒的種籽,好像耶穌的預言一樣有些落在好土裏......

靈命培育之我思
在大自然中,當一個新生命開始時,除自身本能追求生存所需物質之外 (如水份、 空氣、養料等) ,週遭的環境因素或有任何變化(外在供應的一切)均會對這生命體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甚至使其不能茁壯成長……更怎的是會枯萎或死亡。
初信的朋友就如一個新生命體一樣, 在栽培其靈命上需要悉心的照料與及餵養, 就如先前所提到如不能在合宜的環境中培養(提供不適當的環境或養料) , 亦會不得其法。
筆者在初信期間亦經歷過當中滋味......

薪火相傳的祈盼
寶雅福音堂在大埔發展「社區教會」的工作,不經不覺已有二十年了。
回想當年,我們有十六位肢體在「樂泉堂」一次差遣禮中,接受差派來到太和這新的社區,一面建立教會,一面向坊眾提供幼兒園的服務。
我們來的時候,會眾以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成年年齡群體為主,此外還有他們家中的孩子成為教會的小會友;或許因為植堂小組忽略向青年人傳遞異象,初來到太和新教會聚會的人,連一位中學生或大學生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