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文章分享

文章搜尋

 
播道會社關月2017
為鼓勵弟兄姊妹更關注社會服務,播道會社會服務辦事處自2014年起,每年皆邀請播道會一眾堂會於 11月舉辦「社關主日」或「社關月」活動。為更進深推動弟兄姊妹關懷社區人士的需要,今年特意以「共建關愛社區」為主題,鼓勵弟兄姊妹積極參與所屬堂會的社區服侍,以及參與本會各社會服務單位的義工活動。


我們的家
播道兒童之家(英文簡稱ECH),隸屬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始於1956年美國播道會在港的宣教工作,由西教士申路得姑娘創辦。1961年,我們獲政府撥地建院,開設「兒童院護服務」;進入2000年代,我們按社會的需要,不斷發展新服務。感謝神的帶領和傅德蔭基金及其他的捐獻者撥款,2012年新大樓落成,締造更多的空間,全面增設「兒童日間院護」和「青年家舍及就業、輔導服務」名額,以回應時代轉變的需要。

那些年,一個遠方來的姑娘
兒童之家創辦時名字是「播道會兒童之(宀住)」。根據第一批院友的轉述,由何道彰牧師提議。在一個「家」內,有「人」和「主」一起生活的意思。 這個字是自創的。這個家經歷了六十載,一直持守家裏是有「人」、也是有「主」。

那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未結束,在美國密芝根州長大的申路得姑娘獲上帝呼召要到中國去服侍孤兒。大戰結束後,她即啟程前往廣州,到孤兒院去教小朋友英文,自己同時學習中文。後來中國政局有變,她和其他宣教士在1949年南下香港。

那年播下的種子,今天茁壯成樹
在慈雲山舊院的年代,沒有分男生家舍和女生家舍,一大班孩子與阿姨共同生活。這批孩子現在各散東西,當中一位叫高榮德的,當年得阿姨幫助,到美國升學,後來在當地落地生根,並成為牧師,開着小型飛機四處傳揚神的道。

高榮德五歲時因父親早逝而入住兒童之家,一直住到19歲中學畢業。
當時香港的大學學位很少,他想讀書,主動向阿姨提出想到美國升學 ──

珍惜的角落
我住在彼得家已有七年的時間,想不到「眨下眼」已經18歲、成了大人,就快要離開。
初初進入這個家最令我深刻的是,住在一間面積大過自己屋企好多倍的「家」,講說話的聲線也要大好多倍,印象很難忘;而令我最開心的,是可以與不同性格的人一齊相處。從每一個人身上,有好多好的榜樣,值得我去學習,例如:做個合作遵守規矩的孩子,不用家長操心。亦有遇到有孩子不合作,為了很少的事爭吵,最後全體齊齊承擔後果,雖然心裏覺得不服,但明白到社工要處理孩子的紛爭真的不容易。

《工作 = 事奉 = 生活》
工作就是每天與孩子、同工一齊,彼此建立,彼此豐富大家的生命。在這11年的服侍裏,每天投入一個熟悉的環境,但每天要面對不一樣的孩子。感謝主!讓我有機會藉着這份文章整理11年多的經歷及感受。

「前線宿舍家長經驗,開啟眼界,成為宿舍社工工作的根基」
我感恩以宿舍家長身份入職,前線經驗使我更了解年青人的心態、想法、感受,成為我事奉上重要的樁柱。

一份深刻的體驗
  香港航空發動機維修服務有限公司(HAESL)與播道兒童之家的合作已接近10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於去年復活節假期間,所舉辦的「長洲一日遊」,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播道兒童之家的大小兒童。
在籌備活動的會議內,義工們都熱烈商討當日的安排,舊義工分享以往合作心得。從同事口中得悉兒童之家的孩子都是活潑丶可愛又有禮貌。想到即將認識他們,心情特別興奮,十分期待這個旅程。

第二人生計劃
計劃簡介
播道兒童之家的「第二人生」助跑計劃為非政府資助服務,包括教育、居住、工作和成長導引,為年滿18歲無家青年,建立「整全生命培育」,經費來自社會各界熱心捐助,有賴「夥伴」合作,商界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更不可缺少「生命師傅」,作青年的良「師」益「友」,培育青年活出主愛,見證福音的大能。

計劃目的
1) 培育年滿18歲無家青年,奔向「第二人生」夢想。
2) 扶助青年起步獨立生活,過渡升學、住宿和就業困局。

播道神學院的那些年…
30年代
1932   梁貴民牧師(Rev. Arthur G. Lindquis)承擔「不可能」的使命,在中國開設廣州聖經學院。
1933   由於報名人數不斷增加,縱然資金不足,梁牧師仍憑信心加建課室、辦公室和圖書館,以及宿舍。
1937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廣聖需遷至香港,面對設備簡陋的院舍和昂貴的租金,學院仍然堅持運作。
      【1939年秋於九龍城侯王道購置兩座樓宇,分別作廣州聖經學院遷港復課及傳福音基址(侯王堂,今恩泉堂)之用】
1939   9月廣州復校,穗港兩地同時授課。

播道神學院的使命
香港人口七百多萬,當中基督徒佔三十多萬,而大大小小的神學院現時合共五十多間;比起全國人口十三多億、基督徒最少四千萬、公開的神學院只得二一十間的中國教會,兩者在神學教育的資源上真不成比例。從正面的角度看,神實在是恩待了香港教會,給我們神學教育人才輩出;但從負面的角度看,我們基於歷史、神學路線,甚至個人做事風格的差異,以致我們和內地在神學教育上未能有更好的協作。作為播道神學院的院長,在過去幾年我經常被人問道:「為甚麼你們香港播道會需要有三間神學院?」面對這樣直接及尷尬的問題,我只能這樣回應:「每一間神學院總覺得別的神學院有不夠自己辦得好的地方!」

播神未來神學教育發展的方向
2017年6月26日的下午,在播神舉行了一個研討會,邀請了對神學教育滿腔熱誠的人士,暢談播神神學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
出席當日研討會的播神師生及嘉賓包括:郭文池院長(主持)、柯廣輝律師(院董)、紀治興博士(太平紳士、大學特邀副教授及神學院聯繫教授)、譚志超老師(聖經科副教授)、盧子劍牧師(校友)、柯惠傑同學(碩三同學)、關栩楨同學(碩三同學)、顧碧素姑娘(內容整理)
  以下是研討會討論的一些重點節錄:
  播道神學院的辦學理念,包括以下四方面:

追隨基督、生命轉化、燃亮人間—凝聚.突破 —播道會第九十八屆年議大會概覽
播道會第九十八屆年議大會已於本年七月八日早上九時至下午四時,假播道書院中學禮堂順利舉行。當日早上下了一場大雨,部份早到會場預備的同工稍被雨水沖洗,衣服盡濕,但到各代表出席時,雨勢已漸小,其後更停了雨,讓代表們順利出席年議會。

本屆早上的敬拜形式與過往有點不同,講道與敬拜配合,敬拜及講道時間由同福堂林偉俊牧師帶領,分為兩個小節,第一節是敬拜、凝聚、見證;林偉師分享後,有彩福堂陳永就牧師分享九龍東播道會幾間堂一同合作的福音事工,教牧團契中那種凝聚力量。

總幹事報告: 播道會總會2016-17年度工作簡報
主席的話 - 莫樹堅牧師
總會總幹事的職位懸空了十多年,歷屆執委會成員,並眾堂會的同工與肢體,一直都為聘請總幹事禱告。感謝神引領了羅錫堅牧師——一位有植堂、牧養及行政恩賜的牧者,願意承擔這艱鉅的使命。
羅牧師於少時在本會靈泉堂信主和受浸,及後遠赴加拿大升學。他在未擔任全職傳道人之前,已擔任教會長老及帶領了三所教會的創立,同時任職於跨國公司的管理階層。羅牧師於2008年9月回港於本會太古城堂擔任堂主任之職,帶領該堂的發展(聚會人數增加一倍)。經過聘任小組及執委會約見交通,認同羅牧師為合適人選。
羅牧師於2017年2月1日履新後,迅即投入帶領發展宗派及聯繫各堂會及機構之使命。播道會快將踏入第130年的歷程,祈盼總會與各堂會「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追隨基督、生命轉化、燃亮人間—凝聚.突破 年議大會主題崇拜信息
一.敬拜、凝聚、見證
1.1凝聚
這是一個提倡個人主義時代,其實從人類犯罪後,人已是只著重自己。藉互聯網資訊交流發達,今日我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影響着我們,包括教會。第一是民意,甚麼也要聽民意;第二是不再需要專家,教會的專家不再是牧者。一些會友喜歡去不同教會,我稱為流動信徒,他們將不同教會的優劣處公開,例如A教會適合聽道,去B教會小組等,令教會變得商品化,會眾變得自由流徙,對教會及宗派的忠心及委身也受到影響;第三是集資及眾籌,只要你有一個好的觀念放上網,就可以集資。有些人將自己對教會的理想與別人分享,聚集相同意念的人,繼而自己一群人開一間教會。


個人分享—長者服務篇
  馬偉昌先生,現任興田邨愛禮信長者中心的中心主任,1988年入職本會,於福安堂長者中心任職福利員。期後修讀社會工作學位,成為社工,調職至興田邨道真堂愛禮信長者中心擔任中心主任,至今為本會服務二十九年。

  從《播道月報》得知明年播道會在華130周年紀念。在此恭祝播道會130周年紀念!
  小時候,我就與祖父母輩同住……

人物專訪—幼兒服務篇
蘇綺湄校長,現任茵怡幼兒學校校長,曾於1986年起擔任蘇森紀念幼兒園的創校園長,後來轉職至茵怡幼兒學校出任校長,至今為本會服務超過三十年。

問:多年幼校工作的熱忱,從何而來?
蘇:我喜愛幼兒工作是源於我在青少年時與舅父舅母一家同住,當時表弟剛剛出生,很可愛。我經常喜歡抱他,照顧他,甚至上學時都掛念他,想盡快回家照顧他。在他的幼兒階段,我對他呵護備至,激發了我喜愛幼兒的心。
  中學畢業後……

人物專訪—服務使用者篇
蘇森紀念幼兒園是本會第一所幼兒園,當時座落在新界屯門山景邨景樂樓地下;於1986年開辦,及後因社區老化,適齡學童人數減少而於2009年停辦。
該校在屯門區辦校超過二十多年,曾入讀的學生多達數百人,當中有不少仍然和老師及校長保持聯繫。在2017年5月的一過星期六,就有兩位姊妹—蘇森紀念幼兒園的畢業生前來茵怡幼兒學校探訪前任校長蘇綺湄校長和梅漫瑩老師。

歲月神恩.醫院展新貌
剛渡過金禧的醫院,在神的恩領下,全方位「蛻變.臻善」

1. 外貌翻新
  醫院外牆紙皮石鬆離剝落,為了安全必須進行翻新。醫院正門同時重整翻新,以配合整體外觀現代化,明顯標示醫院名稱;在(車立)塔頂和路口街角加建立體招牌,讓醫院的日夜、遠近可見度大增。穿上新衣的醫院,日間綠化環境予人「心靈綠洲」的舒暢,晚上柔和燈光散發「溫暖盼望」;得到同事和病者高度評價,改善了醫院形象,也提升了員工的士氣……